建筑领域怎样实现碳中和?五大路径与实施方案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据研究显示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约为21.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6%。在“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如何摘掉“高碳”帽子?
1、五大路径: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消除建筑运行碳排放,减少建材碳排放,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使用超高能效设备及能源替代。
2、实施方案:降低成熟建造技术造价,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挖掘本土低碳建筑材料,优化区域建筑能源应用,加强建筑信息化管理。
我挑选了10份建筑行业碳中和深度资料,包括行业标准、评价导则、专家及院士PPT、先进案例等内容,大家可以搭配文章使用。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6%。在“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如何摘掉“高碳”帽子?
01
建筑碳中和五大路径
1、提升建筑节能标准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了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经历了五个时代(如下图)。
不同建筑的节能效果根据当时实行的标准必定有较大的差异,尤其节能设计标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升围护结构性能,以降低冬季采暖的热需求,尤其对于北方集中采暖地区,按照不同阶段标准设计建造的居住建筑,其供暖热需求差别能达到3倍以上。因此,对现有存量建筑进行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图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对建筑节能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与国际接轨,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年发布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向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2、消除建筑的运行碳排放
除了直接碳排放外,由于建筑的电力热力供应造成的间接碳排放是建筑相关碳排放中的主要部分,降低这部分碳排放,并进一步实现零碳或碳中和,是建筑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主要任务。
为此,必须改变电力和热力的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电力热力生产的零碳或碳中和。核电、水电、风电、光电以及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火电都属于零碳电力。
如果使这些电力成为我国的主要电源,只用少量的燃煤燃气电力作为补充,再依靠一些二氧化碳捕捉和贮存的技术,回收燃煤燃气火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实现电力生产的碳中和。
图源《江亿院士:我国建筑碳达峰与碳中和》
江亿院士在年成都绿建大会上作的“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的报告中,提出“光储直柔”建筑将成为发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
基于我国自然条件情况,在未来我国发展大比例的风电光电的电源结构背景下,建筑部门要实现碳中和,就应大力发展建筑表面光伏发电,同时,让建筑消纳周边地区的风电光电基地的零碳电力。而建筑实现灵活消纳可再生电力的关键是柔性用电,即“光储直柔”。
3、减少建材碳排放
现在每年的城镇住宅和公建竣工面积维持在30~40亿m2之间,但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也已经将近20亿m2。这表明我国房屋建造已经从增加房屋供给以满足刚需转为拆旧盖新以改善建筑性能和功能。
“大拆大建”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模式。持续的大拆大建,将持续导致对钢铁、建材的旺盛需求,钢铁和建材的生产也就将持续地旺盛下去,由此形成的碳排放就很难降下来。
图源《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因此,改变既有建筑改造和升级换代模式,由大拆大建改为维修和改造,可以大幅度降低建材的用量,从而减少建材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建筑产业应实行转型,从造新房转为修旧房。这一转型将大大减少房屋建设对钢铁、水泥等建材的大量需求,从而实现这些行业的减产和转型。
4、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
从需求侧来看,优先采用降低能源负荷的手段,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尽量采用免费措施即不涉及工程造价的措施,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
其次,可以采用热工性能更符合气候特点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如外墙、门窗、屋顶、遮阳,从源头上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同时,采用绿色、低碳、轻质的建筑材料,能够降低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所产生的碳排放。
5、用超高能效设备及能源替代
如LED灯、变频水泵、磁悬浮冷机等,以及智能化管理手段,如智能充电桩、智能设备启停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深度节能减排。此外,通过加强运行调试和运营管理,避免技术堆砌,以结果为导向实现超低能耗建筑。
图源《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通过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储能(电池储能、冰蓄冷、相变材料等)、地源水源热泵、生物质发电、吸收式热泵等技术充分利用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余冷,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以降低碳排放。
02
建筑碳中和实施方案
1、降低成熟建造技术造价
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是从源头降低建筑用能需求的较为成熟的关键技术。然而,中国高性能的门、窗、外墙长期存在依赖国外进口、造价较高等问题。通过技术引进、产业本土化、工程作法创新等手段,可大幅降低高性能外围护结构等成熟技术的造价,是实现建筑部门碳中和的关键方向。
2、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图源《BIPV技术白皮书》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储能、智能充电等是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新兴技术。从产品设计、技术性能、经济性等方面来看,这些新兴技术尚未成熟,仍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大力支持。大规模推广和利用有利于建筑碳中和的新技术,将拓展建筑碳中和的技术选择,可加速建筑碳中和的早日实现。
3、挖掘本土低碳建筑材料
近年来,盛产木材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探索纯木结构等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并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然而,中国木材短缺,不适合走纯木建筑的技术路线,而应尝试探索竹材、夯土等因地制宜的绿色、低碳、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并加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结合装配式技术,推动中国建筑材料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贡献力量。
4、优化区域建筑能源应用
在类似中央商务区(CBD)、旅游度假区、创新产业园区等的区域内,建筑用冷、用热、用电需求量大,采用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将消耗大量一次能源。应结合本地的资源条件,合理采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满足区域用能需求。
5、加强建筑的信息化管理
图源《建筑行业减排路径和科技创新启示》
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其他行业,而建筑碳中和的实现有赖于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能耗模拟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提升。通过建筑信息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标准化和智慧化的管理,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效率,实时追踪并有效管理建筑碳排放。
03
建筑碳中和案例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示范楼
概况:项目设计定位面向中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集成展示世界前沿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力争打造为中国建筑节能科技未来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特点:秉承“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用”的原则, 以先进建筑能源技术为主线,以实际数据为评价,集成展示世界前沿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技术,为中国近零能耗,建筑工作的开展进行探索。
效果:示范楼每年减碳291.1吨、每年解决费用33万元。
图源《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
2、沈阳建筑大学示范中心
概况:中心以“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辅助”为设计原则,全面展示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的系统结合,实现了严 寒地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特点:打造高性价比、高装配率、高节能率的节能建筑,用智能管控系统对中心室内外环境、建筑电耗和水耗、智能照明等实时记录,釆用装配式施工方式,达到同样保温标准建造成本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造价低15-25%;建筑预制装配率可达60%-75%
效果:减少空调及暖通能耗约83.4%、运行阶段减少71.6%的碳排放。
图源《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
04
建筑碳中和深度资料
我汇总了建筑碳中和相关资料,包括行业标准、评价导则、专家及院士PPT、先进案例等内容。如:
《绿色建筑评价导则》适用于民用建筑运行阶段的碳中和评价、建筑全生命期的碳中和评价;
《建筑领域碳中和路径PPT》介绍了建筑领域碳排放概念、特点及现状,深度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PPT》介绍了住建部选出的九个碳中和先进案例,包括零碳园区、金零碳建筑、低碳改造等。
更多资讯和报告可以关注我们:碳中和资料库。
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操作技术方案
近年来,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节能成为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是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对建筑节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墙体、门窗、屋顶、地面以及采暖、空调、照明等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设备、建筑构造、施工安装等都在进行多方面的变革,许多新的高效保温材料、密封材料、节能设备、保温管道、自动控制元器件大量涌入施工生产环节。
对于一个现代建筑而言,建筑节能部分的实施质量效果,成为其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应满足《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 1一相关要求。
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基本规定为
1.技术与管理
(1)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
(2)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
(3)建筑节能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审、鉴定及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价,并制定专门的施工技术方案。
(4)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内容。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审查批准。施工单位应对从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
(5)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检测,除外墙节能构造的现场实体检验可在监理(建设)人员见证下由施工单位实施外,其他的质量检测均应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
2.材料与设备
(1)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与淘汰的材料和设备。
(2)材料和设备进场应遵守下列规定:
1)对材料和设备的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确认,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
2)进人施工现场用于节能工程的材料和设备均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应有型式检验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
3)对材料和设备应按照表中的规定抽样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检。
(3)建筑节能工程使用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和阻燃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2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6等的规定。
(4)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不得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5)现场配置的材料如保温砂浆、聚合物砂浆等,应按设计要求或试验室给出的配合比配制。当未给出要求时,应按照施工方案和产品说明书配制。
(6)节能保温材料在施工使用时的含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工艺要求及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当无上述要求时,节能保温材料在施工使用时的含水率不应大于正常施工环境湿度下的自然含水率,否则应采取降低含水率的措施。
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
3.施工与控制
(1)建筑节能工程应按照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经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
(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对于采用相同建筑节能设计的房间和构造做法.直在现场采用相同材料和工艺制作样板问或样板件,经有关各方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
(3)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作业环境和条件,应满足相关标准和施工工艺的要求。节能保温材料不宜在雨雪天气中露天施工。
二、墙体节能工程
1.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保温板材与基层及各构造层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必须牢固。粘结强度和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应作现场拉拔试验。
3.保温浆料应分层施工。当采用保温浆料做外保温时,保温层与基层及各层之间的粘结必须牢固,不应脱层、空鼓和开裂。
4.当墙体节能工程的保温层采用预埋或后置锚固件固定时,锚固件数量、位置、锚固深度和拉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后置锚固件应进行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
5.外墙采用预置保温板现场浇筑混凝土墙体时,保温板的安装位置应正确、接缝严密,保温板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得移位、变形,保温板表面应采取界面处理措施,与混凝土粘结应牢固。
6.当外墙采用保温浆料作保温层时,应在施工中制作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其导热系数、干密度和压缩强度。保温浆料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应见证取样送检。保温浆料层宜连续施工;保温浆料厚度应均匀、接茬应平顺密实。
7.墙体节能工程各类饰面层的基层及面层施工,应符合设计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0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饰面层施工的基层应无脱层、空鼓和裂缝,基层应平整、洁净,含水率应符合饰面层施工的要求。
(2)外墙外保温工程不宜采用粘贴饰面砖做饰面层;当采用时,其安全性与耐久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饰面砖应作粘结强度拉拔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3)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饰面层不得渗漏。当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饰面层采用饰面板开缝安装时,保温层表面应具有防水功能或采取其它防水措施。
(4)外墙外保温层及饰面层与其他部位交接的收口处,应采取密封措施。
8.保温砌块砌筑的墙体,应采用具有保温功能的砂浆砌筑。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砌体的水平灰缝饱满度不应低于90%,竖直灰缝饱满度不应低于80%。
9.采用预制保温墙板现场安装的墙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板应有型式检验报告,型式检验报告中应包含安装性能的检验;
(2)保温墙板的结构性能、热工性能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与主体结构连接必须牢固;
(3)保温墙板的板缝处理、构造节点及嵌缝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4)保温墙板板缝不得渗漏。
10.当设计要求在墙体内设置隔汽层时,隔汽层的位置、使用的材料及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隔汽层应完整、严密,穿透隔汽层处应采取密封措施。隔汽层冷凝水排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11.外墙或毗邻不采暖空间墙体上的门窗洞口四周的侧面,墙体上凸窗四周的侧面,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措施。
12.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设置空调的房间,其外墙热桥部位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桥措施。
13.施工产生的墙体缺陷,如穿墙套管、脚手眼、孔洞等,应按照施工方案采取隔断热桥措施,不得影响墙体热工性能。
14.墙体上容易碰撞的阳角、门窗洞口及不同材料基体的交接处等特殊部位,其保温层应采取防止开裂和破损的加强措施。
15.采用现场喷涂或模板浇筑的有机类保温材料做外保温时,有机类保温材料应达到陈化时间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三、幕墙节能工程
1.用于幕墙节能工程的材料、构件等,其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幕墙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密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幕墙玻璃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中空玻璃露点应符合设计要求。
3.幕墙的气密性能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等级要求。当幕墙面积大于m2或建筑外墙面积50%时,应现场抽取材料和配件,在检测试验室安装制作试件进行气密性能检测,检结果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等级要求。
密封条应镶嵌牢固、位置正确、对接严密。单元幕墙板块之间的密封应符合设计要求。开启扇应关闭严密。
4.幕墙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材料,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且不得松脱。
5.遮阳设施的安装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遮阳设施的安装应牢固。活动遮阳设施的调节机构应灵活,并应能调节到位。
6.幕墙工程热桥部位的隔断热桥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断热节点的连接应牢固。
7.幕墙隔汽层应完整、严密、位置正确,穿透隔汽层处的节点构造应采取密封措施。
8.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应畅通,并不得渗漏。
9.镀(贴)膜玻璃的安装方向、位置应正确。中空玻璃应采用双道密封。中空玻璃的均压管应密封处理。
10.单元式幕墙板块组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密封条:规格正确,长度无负偏差,接缝的搭接符合设计要求;
(2)保温材料:固定牢固,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3)隔汽层:密封完整、严密。
11.幕墙与周边墙体间的接缝处应采用弹性闭孔材料填充饱满,并应采用耐候密封胶密封。
12.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保温或密封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四、门窗节能工程
1.建筑外门窗的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3.建筑门窗采用的玻璃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中空玻璃应采用双道密封。
4.金属外门窗隔断热桥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的规定,金属副框的隔断热桥措施应与门窗框的隔断热桥措施相当。
5.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外窗,应对其气密性作现场实体检验.检测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6.外门窗框或副框与洞口之间的间隙应采用弹性闭孔材料填充饱满.并使用密封胶密封;外门窗框与副框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密封胶密封。
7.严寒、寒冷地区的外门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保温、密封等节能措施。
8.外窗遮阳设施的性能、尺寸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标准要求;遮阳设施的安装应位置正确、牢固,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外门窗遮阳设施调节应灵活,能调节到位。
9.特种门的性能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标准要求;特种门安装中的节能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10.天窗安装的位置、坡度应正确,封闭严密,嵌缝处不得渗漏。
11.门窗扇密封条和玻璃镶嵌的密封条,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密封条安装位置应正确,镶嵌牢固,不得脱槽,接头处不得开裂。关闭门窗时密封条应接触严密。
12.门窗镀(贴)膜玻璃的安装方向应正确,中空玻璃的均压管应密封处理。
五、屋面节能工程
1.用于屋面节能工程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屋面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屋面保温隔热层的敷设方式、厚度、缝隙填充质量及屋面热桥部位的保温隔热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4.屋面的通风隔热架空层,其架空高度、安装方式、通风口位置及尺寸应符合设计及有关标准要求。架空层内不得有杂物。架空面层应完整,不得有断裂和露筋等缺陷。
5.采光屋面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气密性应符合设计要求。节点的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6.采光屋面的安装应牢固,坡度正确,封闭严密,嵌缝处不得渗漏。
7.屋面的隔汽层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隔汽层应完整、严密。
8.屋面保温隔热层应按施工方案施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松散材料应分层敷设、按要求压实、表面平整、坡向正确;
(2)现场采用喷、浇、抹等工艺施工的保温层,其配合比应计量正确,搅拌均匀、分层连续施工,表面平整,坡向正确。
(3)板材应粘贴牢固、缝隙严密、平整。
9.金属板保温夹芯屋面应铺装牢固、接口严密、表面洁净、坡向正确。
10.坡屋面、内架空屋面当采用敷设于屋面内侧的保温材料作保温隔热层时,保温隔热层应有防潮措施,其表面应有保护层,保护层的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六、地面节能工程
1.用于地面节能工程的保温材料,其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地面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地面节能工程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处理,使其达到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
4.地面保温层、隔离层、保护层等各层的设置和构造做法以及保温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按施工方案施工。
5.地面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板与基层之间、各构造层之间的粘接应牢固,缝隙应严密;
(2)保温浆料应分层施工;
(3)穿越地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各种金属管道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桥的保温措施。
6·有防水要求的地面,其节能保温作法不得影响地面排水坡度,保温层面层不得渗漏。
7·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首层直接与土壤接触的地面、采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毗邻不采暖空间的地面以及底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地面应按设计要求采取保温措施。
8.保温层的表面防潮层、保护层应符合设计要求。
9·采用地面辐射采暖的工程,其地面节能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的规定。
七、采暖节能工程
1·采暖系统节能工程采用的散热设备、阀门、仪表、管材、保温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其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且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
2.采暖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暖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
(3)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人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
(4)温度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安装后,采暖系统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区)温度调控、分栋热计量和分户或分室(区)热量分摊的功能。
3.散热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组散热器的规格、数量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
4.散热器恒温阀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恒温阀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明装散热器恒温阀不应安装在狭小和封闭空间,其恒温阀阀头应水平安装,且不应被散热器、窗帘或其他障碍物遮挡;
(3)暗装散热器的恒温阀应采用外置式温度传感器,并应安装在空气流通且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上。
5.地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潮层和绝热层的做法及绝热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室内温控装置的传感器应安装在避开阳光直射和有发热设备且距地1.4m处的内墙面上。
6.采暖系统热力人El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力人口装置中各种部件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热计量装置、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观察、维护;
(3)水力平衡装置及各类阀门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与操作和调试:安装完毕后,应根据系统水力平衡要求进行调试并做出标志。
7.采暖管道保温层和防潮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层应采用不然或难燃材料,其材质、规格及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保温管壳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硬质或半硬质的保温管壳每节至少应用防腐金属丝或难腐织带或专用胶带进行捆扎或粘贴2道,其间距为300~350mm,且捆扎、粘贴应紧密,无滑动、松弛及断裂现象;
(3)硬质或半硬质保温管壳的拼接缝隙不应大于5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
(4)松散或软质保温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毡类材料在管道上包扎时,搭接处不应有空隙;
(5)防潮层应紧密粘贴在保温层上,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皱褶、裂缝等缺陷;
(6)防潮层的立管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缝应朝向低端;纵向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
(7)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50mm;
(8)阀门及法兰部位的保温层结构应严密,且能单独拆卸并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8.采暖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在采暖期内与热源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联合试运转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采暖房问温度相对于设计计算温度不得低于2℃,且不高于1℃。
9.采暖系统过滤器等配件的保温层应密实、无空隙,且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八、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
1.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其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1)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热回收装置等设备的冷量、热量、风量、风压、功率及额定热回收效率;
(2)风机的风量、风压、功率及其单位风量耗功率;
(3)成品风管的技术性能参数;
(4)自控阀门与仪表的技术性能参数。
2.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的送、排风系统及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
(3)水系统各分支管路水力平衡装置、温控装置与仪表的安装位置、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
(4)空调系统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区)温度调控功能。对设计要求分栋、分区或分户(室)冷、热计量的建筑物,空调系统应能实现相应的计量功能。
3.风管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管的材质、断面尺寸及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风管与部件、风管与土建及风管问的连接应严密、牢固;
(3)风管的严密性及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和漏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3的有关规定:
(4)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架的接触处、复合风管及需要绝热的非金属风管的连接和内部支撑加固等处,应有防热桥的措施,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种空调机组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位置和方向应正确,且与风管、送风静压箱、回风箱的连接应严密可靠;
(3)现场组装的组合式空调机组各功能段之间连接应严密,并应作漏风量的检测,其漏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 4.的规定;
(4)机组内的空气热交换器翅片和空气过滤器应清洁、完好,且安装位置和方向必须正确,并便于维护和清理。当设计未注明过滤器的阻力时,应满足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50Pa(粒径≥5.0µm,效率:80%>E≥20%);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80Pa(粒径≥1.0µm,效率:70%>E≥20%)的要求。
5.风机盘管机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位置、高度、方向应正确,并便于维护、保养;
(3)机组与风管、回风箱及风口的连接应严密、可靠;
(4)空气过滤器的安装应便于拆卸和清理。
6.通风与空调系统中风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位置及进、出口方向应正确,与风管的连接应严密、可靠。
7.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和集中排风系统中的排风热回收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格、数量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进、排风管的连接应正确、严密、可靠;
(3)室外进、排风口的安装位置、高度及水平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8.空调机组回水管上的电动两通调节阀、风机盘管机组回水管上的电动两通(调节)阀、空调冷热水系统中的水力平衡阀、冷(热)量计量装置等自控阀门与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方向应正确,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9.空调风管系统及部件的绝热层和防潮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规格及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绝热层与风管、部件及设备应紧密贴合,无裂缝、空隙等缺陷.且纵、横向的接缝应错开;
(3)绝热层表面应平整,当采用卷材或板材时,其厚度允许偏差为5mm;采用涂抹或其他方式时,其厚度允许偏差为10mm;
(4)风管法兰部位绝热层的厚度,不应低于风管绝热层厚度的80%;
(5)风管穿楼板和穿墙处的绝热层应连续不问断;
(6)防潮层(包括绝热层的端部)应完整,且封闭良好,其搭接缝应顺水;
(7)带有防潮层隔汽层绝热材料的拼缝处,应用胶带封严,粘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50mm;
(8)风管系统部件的绝热,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10.空调水系统管道及配件的绝热层和防潮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规格及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绝热管壳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硬质或半硬质的绝热管壳每节至少应用防腐金属丝或难腐织带或专用胶带进行捆扎或粘贴2道,其间距为300~350mm,且捆扎、粘贴应紧密,无滑动、松弛与断裂现象;
(3)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的拼接缝隙,保温时不应大于5mm、保冷时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
(4)松散或软质保温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毡类材料在管道上包扎时,搭接处不应有空隙;
(5)防潮层与绝热层应结合紧密,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皱褶、裂缝等缺陷;
(6)防潮层的立管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缝应朝向低端;纵向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
(7)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50mm;
(8)空调冷热水管穿楼板和穿墙处的绝热层应连续不问断,且绝热层与穿楼板和穿墙处的套管之间应用不燃材料填实不得有空隙,套管两端应进行密封封堵;
(9)管道阀门、过滤器及法兰部位的绝热结构应能单独拆卸,且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11.空调水系统的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设置绝热衬垫,其厚度不应小于绝热层厚度,宽度应大于支、吊架支承面的宽度。衬垫的表面应平整,衬垫与绝热材料之间应填实无空隙:
12.通风与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应进行通风机和空调机组等设备的单机试运转和调试,并应进行系统的风量平衡调试:单机试运转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系统的总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0%,风口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5%。
13.空气风幕机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和方向应正确,纵向垂直度和横向水平度的偏差均不应大于2/。
14.变风量末端装置与风管连接前宜做动作试验,确认运行正常后再封口。
九、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
1.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其类型、规格和外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1)锅炉的单台容量及其额定热效率;
(2)热交换器的单台换热量;
(3)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制热量)、输入功率、性能系数(COP)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4)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输人功率及能效比(EER);
(5)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供热量、输入功率及性能系数;
(6)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电机功率及耗电输热比(HER);
(7)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电机功率及输送能效比(ER);
(8)冷却塔的流量及电机功率;
(9)自控阀门与仪表的技术性能参数。
2·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和辅助设备及其管网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
(3)空调冷(热)水系统,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变流量或定流量运行;
(4)供热系统应能根据热负荷及室外温度变化实现设计要求的集中质调节、量调节或质一量调节相结合的运行。
3·冷热源侧的电动两通调节阀、水力平衡阀及冷(热)量计量装置等自控阀门与仪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方向应正确,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4·锅炉、热交换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蒸汽或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等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位置及管道连接应正确。
5.冷却塔、水泵等辅助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冷却塔设置位置应通风良好,并应远离厨房排风等高温气体;
(3)管道连接应正确。
6·空调冷热源水系统管道及配件绝热层和防潮层的施工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规格及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绝热管壳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硬质或半硬质的绝热管壳每节至少应用防腐金属丝或难腐织带或专用胶带进行捆扎或粘贴2道,其间距为300~350mm,且捆扎、粘贴应紧密,无滑动、松弛与断裂现象;
(3)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的拼接缝隙,保温时不应大于5mm、保冷时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
(4)松散或软质保温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毡类材料在管道上包扎时,搭接处不应有空隙;
(5)防潮层与绝热层应结合紧密,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褶皱、裂缝等缺陷;
(6)防潮层的立管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缝应朝向低端;纵向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
(7)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50mm;
(8)空调冷热水管穿楼板和穿墙处的绝热层应连续不间断,且绝热层与穿楼板和穿墙处的套管之间应用不燃材料填实不得有空隙,套管两端应进行密封封堵;(9)管道阀门、过滤器及法兰部位的绝热结构应能单独拆卸,且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7.当输送介质温度低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的管道,采用封闭孔绝热材料作绝热层时,其防潮层和保护层应完整,且封闭良好。
8.热冷源机房、换热站内部空调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设置绝热衬垫,其厚度不应小于绝热层厚度,宽度应大于支、吊架支承面的宽度。衬垫的表面应平整,衬垫与绝热材料之间应填实无缝隙。
9.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及其管道和管网系统安装完毕后,系统试运转及调试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必须进行单机试运转及调试;
(2)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必须同建筑物内空调或采暖系统进行联合试运转及调试;(3)联合试运转及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允许偏差或规定值应符合表1的有关规定。当联合试运转及调试不在制冷期或采暖期时,应先对表1中序号2、3、5、6四个项目进行检测,并在第一个制冷期或采暖期内,带冷(热)源补做序号1、4两个项目的检测。
10.空调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配件的绝热,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十 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1.照明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进场验收时应对下列技术性能进行核查,并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
(1)荧光灯灯具和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2的规定。
(2)管型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应不小于表3的规定。
(3)照明设备谐波含量限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
注:λ是电路功率因数。
2.低压配电系数选择的电缆、电线截面不得低于设计值,进场时应对其截面和每芯导体电阻值进行见证取样送检。每芯导体电阻值应符合表5的规定。
3.工程安装完成后应对低压配电系统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应对低压配电电源质量进行检测。其中:
(1)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系统电压的±7%;单相220V为+7%、一10%。
(2)公共电网谐波电压限值为:380V的电网标称电压,电压总谐波畸变率(THDu)为5%,奇次(1~25次)谐波含有率为4%,偶次(2~24次)谐波含有率为2%。
(3)谐波电流不应超过表6中规定的允许值。
(4)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为2%,短时不得超过4%。
4.在通电试运行中,应测试并记录照明系统的照度和功率密度值。
(1)照度值不得小于设计值的90%;
(2)功率密度之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4中的规定。
5.母线与母线或母线与电器接线端子,当采用螺栓搭接连接时,应采用力矩扳手拧紧,制作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3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6.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宜品字型(三叶型)敷设,且不得形成闭合铁磁回路。
7.三相照明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其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十一、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
1.监测与控制系统采用的设备、材料及附属产品进场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其品种、规格、型号、外观和性能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且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各种设备、材料和产品附带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
2.监测与控制系统安装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传感器的安装质量应符合《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菹>GB 3的有关规定;
(2)阀门型号和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安装位置、阀前后直管段长变、流体方向等应符合产品安装要求;
(3)压力和压差仪表的取压点、仪表配套的阀门安装应符合产品要求;
(4)流量仪表的型号和参数、仪表前后的直管段长度等应符合产品要求;
(5)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插人深度应符合产品要求;
(6)变频器安装位置、电源回路敷设、控制回路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
(7)智能化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度设定器安装位置应符合产品要求;
(8)涉及节能控制的关键传感器应预留检测孔或检测位置,管道保温时应做明显标注。
3.对经过试运行的项目,其系统的投人情况、监控功能、故障报警连锁控制及数据采集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4.空调与采暖的冷热源、空调水系统的监测控制系统应成功运行,控制及故障报警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5.通风与空调监测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及故障报警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监测与计量装置的检测计量数据应准确,并符合系统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7.供配电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
8.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实现下列控制功能:
(1)大型公共建筑的公用照明区应采用集中控制并应按照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并按需要采用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
(2)旅馆的每问(套)客房应设置节能控制型开关;
(3)居住建筑有天然采光的楼梯问、走道的一般照明,应采用节能白熄开关;
(4)房问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应按下列方式控制:
1)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2)电教室、会议室、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
9.综合控制系统应对以下项目进行功能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1)建筑能源系统的协调功能;
(2)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监控。
10.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能耗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设备管理和运行管理功能,优化能源调度功能,数据集成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1.检测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可维护性等系统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控制设备的有效性,执行器动作应与控制系统的指令一致,控制系统性能稳定符合设计要求;
(2)控制系统的采样速度、操作响应时间、报警反应速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冗余设备的故障检测正确性及其切换时间和切换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4)应用软件的在线编程(组态)、参数修改、下载功能、设备及网络故障自检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5)控制器的数据存储能力和所占存储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6)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的报警和显示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7)设备启动和停止功能及状态显示应正确;
(8)被控设备的顺序控制和连锁功能应可靠;
(9)应具备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现场控制模式下的命令冲突检测功能;
(10)人机界面及可视化检查。
重庆市某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与节能量分析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徐 欣☆ 雒秦光 杨文杰 艾为学
摘要:以重庆市某办公建筑为例,计算了分项能耗值,通过对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及其他系统的节能诊断,设计了节能改造方案,并计算了节能量。通过计算得出,该项目的改造节能率为21.45%。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28a,考虑政府补贴后,投资回收期为3.3a。测试结果表明,节能膜+节能外窗的改造方式节能效果显著,并且施工影响较小。
关键词: 办公建筑 节能改造 围护结构 节能量 测试 节能膜
0 引言
随着建筑服役期的不断增长,老旧公共建筑在节能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 出。特别是随着全社会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急需对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开展相应的节能改 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特点在于建筑物已经存在并被使用,许多改造措施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在节能改造中要充分考虑既有建筑的使用功能、改造的经济效益及对使用者的干扰影响等因素[1-2]。如何合理地选择节能改造内容,是节能改造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重庆市某办公建筑为例,通过对围护结构、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特殊用能系统等的节能改造,测试并分析了各子系统的节能量,对各改造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可供类似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参考。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办公楼分为 A,B2栋,建筑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建筑能源消耗以电力为主,其他能耗还包括职工餐厅用天然气、生活用水等。其中电力能耗主要用于空调设备、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室内用能设备等,天然气与生活用水均来自市政管网。办公大楼—年逐月的能耗数据如图1,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A,B栋—年逐月电耗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空调系统用电量较大,建筑用电高峰出现在8月,A 栋耗电量约为25万kW·h,B栋耗电量约为15万kW·h。而在过渡季节,由于空调系统停用,A 栋耗电量约为11万kW·h,B栋耗电 量 约 为7.5万 kW·h。A 栋 用电峰谷比为2.3,B栋为2.0,A 栋用电峰谷比高于B栋。这是由于 B 栋空调系统为分体式房间空调器,而 A 栋空调系统为多联机系统,导致夏季空调系统用电更集中。
天然气主要指职工食堂耗气,从图2可以看出,除春节放假期间外,分布较为均匀,每月波动不大。将天然气转化为标准电,换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由 于 建 造 年 代 久 远,B 栋 的单位面积能耗远高于 A 栋。由于该项目用能系统的多样性,不具备分项计量装置安装条件,无法对各子系统 的 详 细 用 能 进 行 分 析。因 此,依 据 A,B栋大楼—年能源消费账单数据,剥离核算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设备、办公设备、灶具等能耗值,结果如表3,4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A 栋照明系统的能耗最高,占到了25.51%。其 次 为 空 调 系 统、电 梯、办 公 设备。由于职工餐厅全年供餐,使得特殊用能设备中的灶具能耗占了13.32%。从表4可以看出,B 栋的空调系统能耗最高,占32.74%。其 次 为 照 明 系 统、办 公 设 备、电 梯。从分项能耗的 组 成 可 以 看 出,A,B 栋 节 能 改 造 均应重点从照明系统、电梯系统、办公设备等方面入手。对于 B 栋 空 调 系 统,由 于 围 护 结 构 传 热 系 数较高,房间空调器能效比低下,因此,该栋大楼空调系统及围护结构的改造更为迫切,而 A 栋 还 应 关注灶具系统的改造。
2 节能诊断与改造方案
通过核查建筑环境性能、围护结构性 能、建 筑用能设备性能,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使施工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办公影响最小化,本次改造的主要路线如图3所示。
2.1 围护结构改造
通过查阅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A栋设计时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要求,执行的是重庆市 DBJ50-05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而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B栋,当时的相关标准未对围护结构作任何节能方面的约束,建成后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较高,这也导致了较高的空调负荷。通过现场的实际调研,B栋老旧外窗大部分仍采用单层普通透明玻璃,不仅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而且由于使用多年,许多窗户已经损坏,无法正常使用。
本次围护结构改造主要针对 B栋的西向外窗。
外窗节能改造的途径主要有2种方式:安装节能外窗和贴节能膜。为减少施工对正常办公的影响,本次改造采用原有外窗贴节能膜并在里面安装节能外窗的方式。其中,节能膜选用高透光高隔热膜,参数为:可见光透射比60%,紫外线阻隔率99%,太阳能总阻隔率50%。节能外窗选用断桥式铝合金+双层Low-E中空玻璃,参数为:传热系数为1.85 W/(m2·K),遮阳系数为0.58。
2.2 空调系统改造
A栋采用的是多联机集中空调系统,目前,多联机系统的节能改造主要途径有:室外机雾化喷淋[4]和安装多联机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现场实际调研结果,由于室外机安装位置的限制,加装进水装置和喷雾装置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多联机系统主要通过安装集控器,开发多联机集中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设置定时开关机和进行室内温度限制,避免浪费能源。B栋部分房间空调器采购年代久远,能效低下,空调能耗较高。对该部分老旧房间空调器,通过更换能效比更高的空调,以达到节能目的。
2.3 照明系统改造
参考 GB/T—《照明测量方式法》[5],对主要功能房间的照度进行测试并统计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结果如表5所示。
对照 GB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6]中办公建筑各房间的照明功能密度要求,可以看出办公大楼整体照度基本满足要求,部分办公区域照度偏高,照明功率密度偏高。由于采用了 大 量 T8和 T5直管荧 光 灯,光 效 不 高,照 明 能 耗 较 高。因此,本次改造在照明舒适度不变的前提下,将办公大楼内照明设备替换为更高效的 LED 灯具,以达到大幅降低照明能耗目的的同时,有效提升照明环境效率。
2.4 电梯设备
办公大楼人员流动量大,电梯使用非 常 频 繁,耗能较 大,电梯用电约占整个建筑用电的 15%。办公大楼目前运行的电梯均采用电阻消耗电容中储存电能的方法来防止电容过电压,但是电阻耗能不仅降低了系统的效率,电阻产生的热量还大大增加了电梯机房的空调能耗。
本次 电 梯 系 统 的 改 造 主 要 考 虑 安 装PROSPECT 电梯能源回馈装置[7],通过将电容 中储存的电能回送给交流电网,供周边其他用电设备使用,电梯能耗大大降低。此外,机房温度的下降,还可以减少机房空调的耗电量。
2.5 厨房灶具
办公大楼职工食堂现有的天然气灶具均为普通灶芯,燃烧效率低下,与高效节能灶芯热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天然气耗量较高。因此,通过安装节能灶芯,可以有效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以达到节气的目的。
2.6 其他改造措施
受电能表安装和点位分布的影响,办公大楼现有计量数据无法满足分类、分项统计的要求,管理人员不能掌握准确的分项能耗数据,无法对能耗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能耗趋势把控。因此,在大楼进行节能改造时,应建立建筑的能源监测平台,掌握办公大楼分项能耗的实际情况。
建筑办公区域插座设备用电占比很大,办公区域存在插座设备通宵待机和开机的能源浪费情况。因此,改造时对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用电设备安装节能插座,下班后自动停机断电,减少待机损失。
3 节能量分析
3.1 围护结构改造节能量测试
根据《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8]的规定,采用建筑玻璃贴膜的改造技术时,其节能效果应综合考虑室内照明和空调负荷的变化,并进行综合测试。为了对比测试围护结构改造的实际节能量,通过在不同楼层同一位置房间设置空白组、节能膜组、节能膜+节能外窗组,在房间空调器型号相同的情况下,利用相关仪器对实际节能量进行了测试计算。
节能膜及节能外窗主要是通过降低空调围护结构负荷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因此本次测试分为2个部分:1)7月29—30日,在无人员负荷情况下空调温度设置为24℃,采用封闭式测试,消除人为干扰因素;2)7月31日—8月31日为正常工作状态,空调温度设置为24℃。结果如表6和图4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无人员负荷的情况下,采用节能膜的房间围护结构负荷减 了34.6%,采用节能膜和节能外窗的房间围护结构负荷下降了38.5%。从图4可以看出,考虑人员变化时,节能膜房间比空白房间节能46.1%,节 能 膜+节 能 外窗房间比空白房间节能60.0%。由于围护结构改造主要是降低围护结构负荷,忽略朝向及楼层的影响,通过测试可以得到本次改造节能膜+节能外窗的改造形式最终可降低围护结构负荷约38.5%。
3.2 整体节能量分析
利用空调负荷计算软件对B栋的设计空调负荷进行计算,得到B栋围护结构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50.9%。通 过 本 次 节 能 改 造 可 降 低 空 调 负 荷 约19.6%。因此,通过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减少空调负荷的和提高空调能效比,计算得到 B栋分体空调的节能量为7.5kW·h/a。对于其他改造措施,按照《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中的规定计算其节能量,结果如表7,8所示。
从 表 7,8 可 以 看 出,A 栋的综合节能率为20.20%。对于 B 栋,由 于 对 其 围 护 结 构、空 调 系统进行 了 改 造,使 得 其 节 能 率 高 于 A 栋,达 到 了23.48%。办 公 大 楼 节 能 率 可 达 21.45%。根 据— 年 的 基 准 能 耗 值,可 实 现 节 气1.1m3/a,节电62kW·h/a,折算为标准电,每年可节 省49kW·h/a,实 现 二 氧 化碳减排681.2t/a。经 测 试,改造后主要功能房间的温湿度、照度均达到设计要求,没有造成使用舒适度方面的影响。
4 经济性分析
按 照 目 前 天 然 气 价 格 2.04 元/m3、电 价0.元/(kW ·h)计 算,改 造 后 节 能 收 益 达51.98万元/a。该项 目 改 造 总 投 资 为326.4万 元,静态投资回 收 期 约 为6.28a,考 虑 相 关 的 节 能 补贴[9]后,投资回收期约为3.3a。对各改造子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在单项改造措施中灶具及照明系统改造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5a,而空调系统、电梯及办公插座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均超过10a。
5 结论与思考
1)通过上 述 分 析,结合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情况,照明 系 统、空 调 系 统、围 护 结 构、电 梯 设 备、灶具、办公插座等系统改造运行正常。通过对比改造后的实际能耗账单,办公大楼电耗下降约15%,天然气耗量下 降 约10%。实际节能量小于预期,其原因在于:
① 年 员 工 人 数 增 加 了15%以 上;
② 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显示,年7—8月重庆市室外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以上,夏季空调能耗较大;
③ 员工食堂的用餐方式由自助餐改变为自助餐+点餐的形式,导致灶具的使用时间大大增加,使得天然气节气量小于预期。
2)静态投资 回 收 期 为6.28a,而 在 考 虑 了 政府补贴后,投资回收期为3.3a,经济效益显著。
3)涉及到外窗的改造,改造前外窗不仅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而且部分无法正常使用。而通过节能膜+节能外窗的改造方式不仅减少空调能耗,也延续了外窗的使用寿命。这种复合的改造措施,也将施工的影响降为最低,实际节能量测试也表明节能效果显著,值得在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廖会志,戴博,杨修明,等.重庆市某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分析[J].建筑节能,,43(1):98-101
[2] 董孟能,何丹,廖 袖 锋.重庆市某既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及实效 [J].暖 通 空 调,,44(8):65-69
[3] 重庆市建设技 术 发 展 中 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0-052—[S].重 庆:重 庆 市 城 乡 建 设 委 员会,:7-10
[4] 刘静,卢振,罗 春 燕.多联机室外机雾化喷淋技术节能实测研究[J].建筑节能,,43(12):87-90
[5]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照 明 测 量 方 法:GB/T—[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5-8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20
[7] 张少煌.浅谈能量回馈装置在电梯中的应用[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59(5):29-32
[8] 重庆大学.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R],:11-12
[9] 重庆大学.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R],:1-6
注:文章转载自《暖通空调》年第49卷第9期,如有侵权,请即联系删帖处理。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411-2019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条文说明Standard for acceptance of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GB1-
编制说明《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1-经住房和城乡住建部年5月24日以第136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是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1-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对上一版规范的应用情况和反馈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建筑节能工程的发展需要,规范验收行为,提高节能工程质量,减少验收工作量,对原规范进行了删减、补充和完善,并增加了相关章节和内容,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使标准更具可操作性。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建设、生产、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在执行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做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 总则本章叙述了本标准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共性要求、各项规定的严格程度,以及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等基本事项。1.0.1 阐述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与依据。制定节能验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而制定的依据则是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等。需要理解的是,作为验收标准,是从验收角度对施工质量提出的要求和规定,不能也不应是全面的要求。1.0.2 界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是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在一个单位工程中,适用的具体范围是建筑工程中围护结构、设备专业等各个专业的建筑节能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由于可列入改建工程的范畴,故也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本标准部分验收要求系按照我国气候分区设定,气候分区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6中的“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1.0.3 阐述本标准各项规定的总体“水平”,即“严格程度”。由于是适用于全国的验收标准,与其他验收标准一样,本标准各项规定的“水平”是最基本要求,即“最起码的要求”。1.0.4 阐述本标准与其他相关验收标准的关系。特别是尚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及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的规定。这种关系应遵守协调一致、互相补充的原则,即无论是本标准还是其他相应标准,在施工和验收中都应遵守,不得违反。
2 术语术语通常为在本标准中出现的其含义需要加以界定、说明或解释的重要词汇。尽管在确定和解释术语时尽可能考虑了习惯和通用性,但是理论上术语只在本标准中有效,列出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出现错误理解。当本标准列出的术语在本标准以外使用时,应注意其可能含有与本标准不同的含义。
3 基本规定3.1 技术与管理
3.1.1 对施工现场的要求,本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及各专业验收标准一致。本条要求施工现场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指与施工有关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工艺标准、验收标准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材料标准、检验标准等;不仅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也可以包括与工程有关的企业标准、专项施工方案及工法和作业指导书等。3.1.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由于材料采购供应、施工工艺改变等原因,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需要改变节能设计。为了避免这些改变影响节能效果,本条对涉及节能的设计变更严格加以限制。本次修订,根据各地反馈的意见对本条表示严格程度的用词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条规定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均须在施工前办理设计变更手续;第二,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不应降低建筑节能效果;第三,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还应报原节能设计审查机构审查。本条在实施中,节能设计变更应首先由设计单位计算校核,并报原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重新审查,出具书面审查文件,并按变更后的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根据目前国家规定,该设计变更须由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签署后方可实施。对本条执行情况实施的检查,应检查设计变更文件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依据有无设计变更文件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以及两者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3.1.3 建筑节能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通常称为“四新”技术。“四新”技术由于“新”,尚没有标准可作为依据。对于“四新”技术的应用,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国家鼓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中采用“四新”技术,但为了防止不成熟的技术或材料被应用到工程上,国家同时又规定了对于“四新”技术要进行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评审等措施。具体做法是: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审鉴定方可采用,并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制定专项验收要求,专项验收要求应符合设计意图,包括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抽样方案、验收方法、判定指标等内容。为保证工程质量,重要的专项验收要求应在实施前组织专家论证,节能施工中应严格遵照执行。此外,与“四新”技术类似的,还有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考虑到建筑节能施工中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较多,对于从未有过的施工工艺,或者其他单位虽已做过但是本施工单位尚未做过的施工工艺,应进行“预演”并进行评价,需要时应调整参数再次演练,直至达到要求。施工前还应制定专门的施工方案以保证节能效果。3.1.4 鉴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每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均应列明有关本工程与节能工程施工有关的内容以便规划、组织和指导施工。施工前,施工企业还应专门编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没有实行监理的工程则应由建设单位审批。从事节能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对于节能施工效果影响较大,且许多节能材料和工艺某些施工人员可能并不熟悉,故应在节能施工前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技术交底和培训均应留有记录。3.1.5 建筑节能效果只能通过检测数据来评价,因此检测结论的正确与否十分重要。本条强调了用于质量验收的检测应具备资质,而其他不用于质量验收的检测试验,例如施工单位作为内部质量控制的检测试验则可由企业试验室承担,不要求具备资质。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中尚未包括节能专项检测资质,故目前承担建筑节能工程检测试验的检测机构应具备见证检测资质并通过节能试验项目的计量认证资质。待国家颁发节能专项检测资质后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设备是节能工程的物质基础,通常在设计中规定或在合同中约定。凡设计有要求的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即对它们的质量进行“双控”。对于设计未提出要求或尚无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材料和设备,则应该在合同中约定,或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并且应该得到监理或建设单位的同意或确认。这些材料和设备必须符合地方或企业标准中的质量要求。执行中应注意,由于供暖、空调系统及其他建筑机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对于节能效果影响较大,故更应严格要求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技术指标落后或质量存在较大问题的材料、设备明令禁止使用,节能工程施工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不得采购和使用。本条提出的设计要求,是指工程的设计要求,而非设备生产厂家对产品或设备的设计要求。3.2.2 为保证建筑节能效果,本条对建筑节能工程所采用的产品提出了质量保证要求。根据现行政策,国家倡导产品质量认证和对节能产品进行标识,本条要求所有建筑工程均“宜”选用通过建筑行业节能产品认证或具有建筑行业颁发的节能标识的产品。对于公共机构建筑和政府出资的建筑则加严了要求,示范带头推广节能产品,故表述为“应”选用上述产品。本条所称公共机构建筑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建筑;政府出资的建筑是指政府出资或参与投资的建筑工程。目前我国具有多种节能产品标识,产品质量认证标识、电器产品能效标识等均在本条范围之内,但不含企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强制性安全认证标识。本条提出的建筑行业产品认证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建设行业产品认证机构依据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按照产品认证规定与程序,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认证标志,证明建筑工程应用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3.2.3 本条给出了材料和设备进场验收的具体规定。材料和设备的进场验收是把好材料合格关的重要环节,进场验收通常可分为三个步骤:1 首先是对其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等“可视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核准。进场验收应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材料和设备的可视质量,指那些可以通过目视和简单的尺量、称重、敲击等方法进行检查的质量。2 其次是对质量证明文件的核查。由于进场验收时对“可视质量”的检查只能检查材料和设备的外观质量,其内在质量难以判定,需由各种质量证明文件加以证明,故进场验收必须对材料和设备附带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这些质量证明文件通常也称技术资料,主要包括质量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型式检验报告等;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这些质量证明文件应纳入工程技术档案。3 对于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的材料和设备应实施抽样复验,以验证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由于抽样复验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故复验数量、频率和参数应控制到最少,主要针对那些直接影响节能效果的材料、设备的部分参数。当复验的结果出现不合格时,则该材料、构件和设备不得使用。本标准各章均提出了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为方便查找和使用,本标准将各章提出的材料、设备的复验项目汇总在附录A中,但是执行中仍应对照和满足各章的具体要求。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建建字[]211号)的规定,重要的试验项目应实行见证取样和检验,以提高试验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本标准规定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4 经建筑节能产品认证或具有节能标识的材料、构件和设备,进场验收和复验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在同一工程中,同一厂家、同类型、同规格的节能材料、构件和设备连续三次进场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后的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3.2.4 本条要求试样应具有代表性,是指抽取的试样应与多数样本质量一致,不应抽取质量明显有差异或有缺陷的试样。要求试样应分布均匀,是指抽样应从整个检验批中抽取,其分布大致均匀,不应只从部分样品中抽取。当一个检验批的样本分次进场时尤其应注意抽样的均匀分布。3.2.5 当建筑节能工程采用的定型产品和设备、预制构件涉及建筑节能效果时,在施工现场难以对其材料、制作工艺和内部构造等进行检查,也无法验证其安全性、耐久性和节能效果,故应由生产单位统一供应配套的组成材料,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以证明其质量、性能满足节能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供暖空调、配电照明、监测与控制、可再生能源等产品和设备应提供有效期内的型式检验报告。本条所说提供型式检验报告的相关单位,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由该工程的施工单位提供,也可以由提供该项成套技术的单位或由生产单位提供,同时提供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提供的型式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应由工程监理方最终确认。当无法取得型式检验报告时,原则上是不能使用的,但考虑到建筑节能施工安装的各种复杂情况,可以委托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产品或工程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节能性能进行现场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的方法、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的要求。考虑到该项型式检验的测试难度以及时间、费用等情况,本标准将该项型式检验报告的有效期确定为2年。3.2.6 本条对建筑节能工程所使用材料的燃烧性能和防火处理作出规定。燃烧性能是建筑工程最重要的性能之一,直接影响用户安全,故有必要加以强调。对材料燃烧性能的具体要求,应由设计提出,并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3.2.7 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制定了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与建筑装饰材料类似,往往附着在结构的表面,容易造成污染,故规定应符合这些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不得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判断竣工工程室内环境是否污染通常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的要求进行。3.2.8 现场配制的材料由于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其质量较难保证。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现场配制的随意性,要求必须按设计要求或配合比配制,并规定了应遵守的关于配制要求的关系与顺序。即:首先应按设计要求或试验室给出的配合比进行现场配制。当无上述要求时,可以按照产品说明书配制。执行中应注意上述配制要求,均应具有可追溯性,并应写入专项施工方案中。不得按照经验或口头通知配制。3.2.9 多数节能保温材料的含水率对节能效果有明显影响,但是这一情况在施工中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条规定了施工中控制节能保温材料含水率的原则。即节能保温材料在施工使用时的含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工艺标准要求及施工方案要求。通常设计或工艺标准应给出材料的含水率要求,这些要求应该体现在施工方案中。但是目前缺少上述含水率要求的情况较多,考虑到施工管理水平的不同,本标准给出了控制含水率的基本原则亦即最低要求:节能保温材料的含水率不应大于正常施工环境湿度中的自然含水率,否则应采取降低含水率的措施。据此,雨期施工、材料受潮或泡水等情形下,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保温材料的含水率。
3.3 施工与控制
3.3.1 本条是对节能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节能工程施工也是所有工程施工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对于设计文件,应当经过设计审查机构的审查;施工方案则应通过建设或监理单位的审查。施工中的变更,同样应经过审查,见本标准相关章节。工序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应控制每道工序的质量。各施工工序应严格执行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经审查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并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也可以按照企业标准控制质量,因为企业标准的控制指标应较行业和国家标准指标严格,鼓励有能力的施工单位编制企业标准,并按照企业标准的要求控制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完成每道工序后,除了自检、专业质量检查员检查外,还应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要求;同样,相关专业工序之间也应进行交接检验,使各工序之间和各相关专业工程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3.3.2 制作样板间的方法是从长期施工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和评判其质量与工艺状况,还可以对材料、做法、效果等进行直接检查,相当于验收的实物标准。因此节能工程施工也应当借鉴和采用。样板间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采用同样建筑节能设计的房间和构造做法,制作时应采用相同材料和工艺在现场制作,经有关各方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中应注意,样板间或样板件的技术资料(材料、工艺、验收资料)应纳入工程技术档案。3.3.3 使用有机类保温材料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应采取覆盖、隔离、专人看管等措施防止发生火灾,并应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实施中,检查工程施工安全火灾应急预案,以有无应急预案以及对照施工现场布置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3.3.4 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作业往往在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其作业条件各不相同。部分节能材料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例如保温材料对环境湿度及施工时气候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多数在工艺标准或施工方案中加以规定,因此本条要求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作业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3.4 验收的划分
3.4.1 关于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验收的划分请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的相关规定执行。本标准将建筑节能工程定位为单位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其五个子分部工程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进行了协调。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的要求,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由五个子分部工程组成,即:围护结构节能工程、供暖空调节能工程、配电照明节能工程、监测控制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节能工程。本标准修订时考虑到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和习惯性,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子分部工程名称提法上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略有不同,但主体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执行时参考。建筑节能工程的许多验收内容与原有建筑工程的其他分部分项工程有一定交叉,为了与各专业验收标准协调一致,本条对建筑节能工程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划分和验收:1 将节能分部工程中五个子分部工程划分为13个分项工程,给出了这13个分项工程名称及需要验收的主要内容。划分方法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及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基本一致。表3.4.1中的各个分项工程,是指其“节能性能”,这样理解就能够与原有的分部工程划分协调一致。2 明确了节能工程可按分项工程验收。由于节能工程验收内容复杂,综合性较强,验收内容如果对检验批直接给出易造成分散和混乱,故本标准的各项验收要求均直接对分项工程提出。当分项工程较大时,也可以划分成多个检验批验收,其验收要求不变。3.4.2 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下,节能验收的实际内容或工程难以按照本标准第3.4.1条的要求进行划分和验收,例如:遇到某建筑物分期施工或局部进行节能改造验收时,不易划分分部、分项工程,此时允许采取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各方协商一致的划分方式进行节能工程的验收。但验收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记录均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3.4.3 为了改进计数检验抽样的科学性,除本标准各章节另有规定外,本标准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计数抽样数量不应低于表3.4.3中的“检验批的容量”即“检验批受检样本基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的要求,明显不合格的个体可不纳入检验批,但应进行处理,使其满足有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对处理的情况应予以记录并重新验收。计量抽样的错判概率α和漏判概率β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的要求执行。3.4.4 为了在确保验收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降低检验成本,本条规定在同一个单位工程项目中,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验收内容与其他各专业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或检验批的验收内容相同且验收结果合格时,可以直接采用其验收结果,不必再次检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资料应单独组卷,与其他各专业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或检验批的验收内容相同时,采用合格结果复印重新编号组卷,但需要注明复印件的出处。
4 墙体节能工程4.1 一般规定
4.1.1 本条规定了建筑外围护结构墙体节能工程的适用范围。本章的适用范围,基本涵盖了目前墙体节能的常用做法。除了所列举的板材、浆料、块材、构件外,采用其他节能材料的墙体也应遵照执行。4.1.2 本条规定了墙体节能验收的程序性要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墙体节能工程在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对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相关检验批和分项工程验收,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墙体节能子分部工程验收。大多数墙体节能工程都是在主体结构内侧或外侧表面做保温层,故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与主体结构同时施工的墙体节能工程,如现浇夹心复合保温墙板等,对此无法分别验收,只能与主体结构一同验收。验收时结构部分应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要求,而节能工程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1.3 本条列出墙体节能工程通常应该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的具体部位和内容,以规范隐蔽工程验收。当施工中出现本条未列出的内容时,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中对隐蔽工程验收内容加以补充。需要注意,本条要求隐蔽工程验收不仅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还应有必要的图像资料,这是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记录隐蔽工程的真实情况。对于“必要”的理解,可理解为有隐蔽工程全貌和有代表性的局部(部位)照片。其分辨率以能够表达清楚受检部位的情况为准。照片应作为隐蔽工程验收资料与文字资料一同归档保存。4.1.4 要求保温材料在运输、储存和施工过程中采取防潮、防水措施,目的是保证材料性能和品质。采取防火措施,则是为了预防火灾,保证施工安全。鉴于多数未经防火处理的有机类保温材料均为易燃或可燃材料,各地发生过多起保温材料火灾事故,故施工过程中采取防火措施十分重要。常用的措施有:遮挡或覆盖、建立现场用火审批制度、设立专门的看火人员等。具体措施应当在专项施工方案中给出。4.1.5 本标准第3.4.1条规定了节能工程的分项工程划分方法和应遵守的原则。如果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较大,需要划分检验批时,可按照本条的规定进行。本条规定的原则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0的规定基本一致。应注意墙体节能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并非是唯一或绝对的。当遇到较为特殊的情况时,检验批的划分也可根据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商定。
4.2 主控项目
4.2.1 本条是对墙体节能工程使用材料、构件的基本规定。要求材料、构件的品种、规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能随意改变和替代。通常应在材料、构件进场时划分检验批抽取试样,对试样进行目视、尺量或秤重等方法检查,并对其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认。抽样检查数量为每种材料、构件按进场批次每批次至少随机抽取3个试样进行检查。当能够证实多次进场的同种材料属于同一生产批次时,也可按该材料的出厂检验批次和抽样数量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应扩大抽查数量,最终确定该批材料、构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是在本标准第4.2.1条规定的基础上,具体给出了墙体节能材料进场复验的项目、参数和抽样数量。试验方法应遵守相应产品的试验方法标准。复验指标是否合格应依据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判定。复合保温板在进场验收时应提供芯材的导热系数、密度、压缩强度或抗压强度、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吸水率、燃烧性能(不燃材料除外)的质量证明文件。本次修订根据各地反馈意见,增加了对燃烧性能的复验,要求导热系数(传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燃烧性能必须在同一个报告中。因为保温材料的密度与导热系数(传热系数)和燃烧性能有很大关系,而且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偏差过大,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三者必须在同一个报告中。修订中又对原标准中复验抽查数量进行了修改,对不同复验项目规定了不同的抽查数量。各种进场材料的复验项目均按照扣除门窗洞后的保温墙面面积的材料用量抽查,最小抽样基数为m2,然后按照保温墙面面积的递增逐步增加抽查次数。具体为:保温墙面面积m2应至少抽查1次;超过时,燃烧性能按照每增加10 000m2应至少增加抽查1次;除燃烧性能之外的其他各项参数,按照每增加m2应至少增加抽查1次。增加的面积不足规定数量时也应增加抽查一次。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保温墙面抽检面积。按照本标准第3.2.3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其每m2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的容量扩大一倍,即m2变为10 000m2,复验1次。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此外,抽样只考虑厂家和品种,对于尺寸、规格可不必每种都抽查,只需选取有代表性的尺寸、规格即可。考虑到同一个工程项目可能包括多个单位工程的情况,为了合理、适当地降低检验成本,规定同工程项目、同施工单位且同时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保温墙面抽检面积。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的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4.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是对本标准第3.2.5条在本章的细化,规定了对墙体节能工程的基本技术要求,即应采用预制构件、定型产品或成套技术,并应由供应方配套提供组成材料。其目的是防止采用不成熟工艺或质量不稳定的材料和产品。预制构件、定型产品为工业化工厂生产,质量较为稳定;成套技术则经过验证,可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节能效果。采用成套技术现场施工的外墙保温构造做法,是指由施工图设计文件给出外墙外保温具体做法和要求,由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由于此时施工单位只能控制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在施工现场难以对完成的工程实体进行安全性、耐久性和节能效果的检验,为了确保采用该设计完成的节能保温工程满足要求,故规定应由相关单位提供型式检验报告。采用非成套技术或采用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其材料质量、施工工艺不易保持稳定可靠,也难以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节能效果在短期内更是难以判断,因此不得使用。要求供应商同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是为了进一步确保节能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型式检验报告本应包含耐久性能检验,但是由于该项检验较复杂,现实中有部分不标准的型式检验报告不做该项检验。故本条强调型式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耐久性检验。当供应方不能提供耐久性检验参数时,应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予以补做。外墙外保温工程严禁采用拼凑的办法供应其组成材料,应推广采用预制构件、定型产品或成套技术,而且应由供应商统一提供配套的组成材料和型式检验报告,进入施工现场的外墙外保温预制构件、定型产品或成套技术,应经过技术鉴定。当在推广的过程中无型式检验报告时,应委托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产品或工程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节能性能进行现场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的方法、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的要求。按照构件、产品或成套技术的类型核查型式检验报告、抽样检验报告。以有无型式检验报告以及进入施工现场的外墙外保温预制构件、定型产品或成套技术质量证明文件与型式检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4.2.4 严寒、寒冷地区的外保温抹面材料,由于处在较为严酷的条件下,容易因长期反复冻融出现开裂、脱落等问题,故对其增加了冻融试验要求。本条所要求进行的冻融试验不是进场复验,而是指由材料生产厂家或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这些试验应按照有关产品标准进行,其结果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冻融试验可由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委托具备产品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试验并提供报告。4.2.5 为了保证墙体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墙体基层表面进行处理,然后进行保温层施工。基层表面处理对于保证安全和节能效果很重要,由于基层表面处理属于隐蔽工程,施工中容易被忽略且事后无法检查。本条强调对基层表面进行的处理应按照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以满足保温层施工工艺的需要。并规定施工中应全数检查,验收时则应核查所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4.2.6 除面层外,墙体节能工程各层构造做法均为隐蔽工程,完工后难以检查。因此本条给出了施工中实体检查和验收时资料核查两种检查方法和检查数量。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隐蔽工程应随做随验,并做好记录。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墙体节能工程各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工艺是否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检验批验收时则应核查这些隐蔽工程验收记录。4.2.7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对墙体节能工程施工提出4款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关系到安全和节能效果,十分重要。拉伸粘贴强度和锚固力试验应委托具备见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拉伸粘结强度和粘结面积比采用的试验方法见本标准附录B和附录C。本标准没有包括的其他构造做法的试验方法(如:自保温砌块、干挂幕墙内置保温、自保温预制墙板、真空绝热板等非匀质保温构造),可以选择现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试验方法,也可在合同中约定。对仅起辅助作用的锚固件,如:以粘接为主、以塑料铆钉为辅固定的保温隔热板材,可只进行数量、位置、锚固深度等检查,可不做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核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检验报告,以有无检验报告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与检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4.2.8 外墙采用预置保温板现场浇筑混凝土墙体时,除了保温材料本身质量外,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保温板移位的问题。故本条要求施工单位安装保温板时应做到位置正确、接缝严密,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并设专人照看,以保证保温板不移位、不变形、不损坏。该类复合墙体的混凝土、钢筋和模板的施工与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6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4的相关规定执行。4.2.9 外墙保温层采用保温浆料做法时,由于施工现场的条件限制,保温浆料的配制与施工质量不易控制。为了检验浆料保温层的实际保温效果,本条规定应在施工中制作同条件试件,检测其导热系数、干密度和压缩强度等参数。本条给出了同条件试件抽样数量,本标准附录D给出了同条件试件的养护、试验方法。保温浆料同条件试块试验应实行见证取样检验,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备见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4.2.10 本条是对墙体节能工程的各类饰面层施工质量的规定。除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0等标准的规定外,本条还提出了4项要求。提出这些要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墙外保温出现安全问题和保温效果失效的问题。第2款提出不宜采用粘贴饰面砖作外墙外保温工程饰面层的规定,是鉴于目前许多外墙外保温工程经常采用饰面砖饰面,而外墙外保温工程中的保温层强度一般较低,如果表面粘贴较重的饰面砖,使用时间较长后容易变形脱落,造成严重后果,且工程高度越高,后果越严重,故本标准作出规定,当建筑外墙外保温采用粘贴饰面砖时,则必须提供单独进行的型式检验报告和方案论证报告,其安全性与耐久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耐候性检验中应包含耐冻融周期试验;此外,饰面砖还应做粘结强度拉拔试验。粘结强度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T 110的规定抽样试验。第3款提出不应渗漏的要求,是保证保温效果的重要规定。特别对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饰面层采用饰面板开缝安装时,规定保温层表面应具有防水功能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水措施,以防止保温层浸水失效。如果设计无此要求,应提出洽商解决。4.2.11 保温砌块砌筑的墙体,通常设计均要求采用具有保温功能的砂浆砌筑,并应使用配套砂浆。由于其灰缝饱满度与密实性对节能效果有一定影响,故对于保温砌体灰缝砂浆饱满度的要求应严于普通灰缝。本标准要求灰缝饱满度不应低于80%,相当于对小砌块的要求,实践证明是可行的。4.2.12 采用预制保温墙板现场安装组成的保温墙体,具有施工进度快、产品质量稳定、保温效果可靠等优点。但是组装过程容易出现连接不牢固及产生热桥、渗漏等问题。为此本条规定首先应有型式检验报告证明预制保温墙板产品及其安装性能合格,包括保温墙板的结构性能、热工性能等均应合格;其次,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墙板的板缝、构造节点及嵌缝做法应与设计一致。检查安装好的保温墙板板缝是否渗漏,可采用现场淋水试验的方法,对墙体板缝部位连续淋水2h不渗漏为合格。4.2.13 当外墙外保温采用保温装饰板时,保温装饰板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应可靠、安全,并不得有空隙。每块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应有防止自重下滑移位的固定措施,其所有锚固件应将保温装饰板的装饰面板固定牢固,板缝不得渗漏。4.2.14 鉴于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在发生火灾时的重要性,本条规定采用防火隔离带构造的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采用与专项施工方案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防火隔离带样板墙。验收时应核查专项施工方案、对照设计观察检查。4.2.15 本条对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组成材料及制品、安装作出规定。“相配套”是指隔离带和外保温材料应符合成套技术的要求,达到方便施工,保证外保温饰面层外观美观、一致。通常防火隔离带采用的抹面胶浆、玻璃纤维网格布等均应采用与外墙外保温系统相同的材料。此外,为保证防火隔离带质量稳定、可靠,本条规定防火隔离带宜为工厂预制的制品现场安装,并应与基层墙体可靠连接。4.2.16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并应提供型式检验报告。4.2.17 墙体内隔汽层的作用,主要为防止室内空气中的水分进入保温层造成保温效果下降,进而造成结露等问题。本条针对隔气层容易出现的破损、透气等问题,规定隔气层设置的位置、使用的材料及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隔气层应完整、严密,穿透隔气层处应采取密封措施。隔气层冷凝水排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4.2.18 门窗洞口四周墙侧面,是指门窗洞口的侧面,即与外墙面垂直的4个小面。这些部位的节能保温施工有一定困难,容易出现热桥或保温层缺陷。本条规定外墙和毗邻不供暖空间的墙体上述部位,以及凸窗外凸部分的四周墙侧面和地面,均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源或节能保温措施。当设计未对上述部位提出要求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建设或监理单位联系,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2.19 从建筑节能角度,热桥是外墙缺陷,均应进行处理予以消除。本条只对严寒、寒冷地区的外墙热桥部位提出要求,是考虑这些地区外墙的热桥,对于墙体总体保温效果影响较大,故应首先处理。其他气候区的外墙热桥,可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酌情处理。处理的方法是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源或节能保温措施。当缺少设计要求时,应提出办理洽商,或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处理。热桥处理效果可在完工后采用热工成像设备进行扫描检查,以了解其处理措施是否有效。本条为主控项目,与第4.3.3条中列为一般项目的其他气候区“设置集中供暖和空调的房间”外墙热桥处理要求在严格程度上有区别。
4.3 一般项目
4.3.1 在出厂运输和装卸过程中,节能保温材料与构件的外观如棱角、表面等容易损坏,其包装容易破损或受外力冲击,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材料和构件的性能。如:包装破损后材料受潮,构件运输中出现裂缝等,这类现象应引起重视。本条针对这种情况作出规定: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的节能保温材料和构件的外观和包装应完整无破损,并符合设计要求和材料产品标准的规定。4.3.2 本条是对于玻纤网格布的施工要求。玻纤网格布属于隐蔽工程,其质量缺陷完工后难以发现,故施工中应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4.3.3 由于本标准第4.2.19条已经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应进行处理,故本条只对其他气候区的外墙热桥作出规定。本条选择设置集中供暖和空调的房间,是因为未设置集中供暖和空调的房间通常室内外温差不大,其外墙热桥对节能的影响有限。实施中如果设计未给出处理措施,应提出办理洽商,或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处理。本条隔断热桥处理措施的抽查数量,按不同种类,依据“最小抽样数量”执行。即:以每个设置集中供暖和空调的房间对应的外墙作为一个检查样本,对样本总数按照本标准表3.4.3“最小抽样数量”的规定抽样检验,但每种不得少于5处。4.3.4 施工产生的墙体缺陷修补措施,如果设计未作规定,应在专项施工方案中给出。4.3.7 从施工工艺角度看,除厚度不同外,保温浆料的抹灰与普通装饰抹灰基本相同。保温浆料层的施工,包括对基层和面层的要求、对接槎的要求、对分层厚度和压实的要求等,均应按照抹灰工艺执行。4.3.8 保温材料强度较低,墙体上的阳角、门窗洞口等部位容易碰撞破损;不同材料基体的交接处由于材料收缩,面层容易开裂。本条主要针对这些部位,要求采取加强措施,防止损坏和开裂。具体防止破损和开裂的加强措施通常由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确定。4.3.9 有机类保温材料的陈化,也称“熟化”,是该类材料的一个特点。由于有机类保温材料的体积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趋于稳定,故本条提出了对材料陈化时间的要求。其具体陈化时间可根据不同有机类保温材料的产品说明书确定。
5 幕墙节能工程5.1 一般规定
5.1.1 建筑幕墙包括玻璃幕墙(透光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及其他板材幕墙,种类繁多。随着建筑的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建筑使用建筑幕墙,建筑幕墙以其美观、轻质、耐久、易维修等优良特性被建筑师和业主所青睐,在许多建筑中建筑幕墙成为首选。虽然建筑幕墙的种类繁多,但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在建筑节能的要求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共性,节能标准对其性能指标也有着明确的共性要求。玻璃幕墙属于透光幕墙(可以直接透过太阳光),与建筑外窗在节能方面有着一样的要求。但玻璃幕墙的节能要求也与外窗有着很明显的不同,玻璃幕墙往往与其他的非透光幕墙是一体的,不可分离。非透光幕墙虽然与墙体有着一样的节能指标要求,但由于其构造的特殊性,施工与墙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不适于和墙体的施工验收放在一起。另外,由于建筑幕墙的设计施工往往是另外进行专业分包,因此施工验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0进行,并且往往是先单独验收,所以将建筑幕墙单列一章。采光顶虽然属于透光屋面,但由于其为透光围护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玻璃幕墙的节能要求类似,指标项目相同,只是要求更高一些。采光顶同样也要求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但传热系数的要求也没有普通屋面的要求高。所以,本标准把采光顶归入建筑幕墙这一章,与玻璃幕墙一样进行节能验收。5.1.2 有些幕墙非透光部分的隔气层或保温层附着在建筑主体的实体墙上。对于这类建筑幕墙,保温材料或隔气层需要在实体墙的墙面质量满足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否则隔气层(或防水层)附着不理想,保温材料可能粘贴不牢固。另外,主体结构往往是土建单位施工,幕墙是专业分包,在施工中若不进行分阶段验收,出现质量问题时容易发生纠纷。5.1.3 铝合金隔热型材、钢隔热型材在一些幕墙工程中已经得到应用。隔热型材的隔热材料一般是尼龙或树脂加纤维材料。这些材料是很特殊的,既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又要有较小的导热系数,还要满足幕墙型材在尺寸方面的苛刻要求。从安全的角度而言,型材的力学性能是非常重要的。隔热型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包括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剪强度和横向抗拉强度等。当不能提供隔热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报告时,应按照产品标准对隔热型材至少进行一次横向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抽样检验。5.1.4 对建筑幕墙节能工程施工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工程质量纠纷。在非透光幕墙中,幕墙保温材料的固定是否牢固,会直接影响到节能的效果。如果固定不牢,保温材料可能会脱离,从而造成部分部位无保温材料,影响保温隔热。另外,如果采用彩釉玻璃一类的材料作为幕墙的外饰面板,保温材料直接贴到玻璃上很容易使得玻璃的温度不均匀,从而使玻璃更加容易自爆。幕墙周边与墙体间接缝处的保温填充,幕墙的构造缝、沉降缝、热桥部位、断热节点等,这些部位虽然不是幕墙能耗的主要部位,但处理不好,也会大大影响幕墙的节能。这些部位主要是密封问题和热桥问题。密封问题对于冬季节能非常重要,热桥问题则容易引起结露和发霉,所以必须将这些部位处理好。幕墙的隔气层、凝结水收集和排放构造等都是为了避免非透光幕墙部位结露,结露的水渗漏到室内,会使室内的装饰发霉、变色、腐烂等。一般,如果非透光幕墙保温层的隔汽性好,幕墙与室内侧墙体之间的空间内就不会有凝结水。但为了确保凝结水不破坏室内的装饰,不影响室内环境,许多幕墙设置了凝结水收集、排放系统。单元式幕墙板块间的缝隙密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单元缝隙处理不好,修复特别困难,所以应该特别注意施工质量。这里质量不好,不仅会使得气密性能差,还常常引起雨水渗漏。许多幕墙安装有通风换气装置。通风换气装置能使得建筑室内达到足够的新风量,同时也可以使得房间在空调不启动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舒适度。虽然通风换气装置往往耗能,但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以使得人们少开空调制冷,因而通风换气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在幕墙上,遮阳装置的连接部位往往会被最终遮挡隐蔽,而遮阳装置连接是否牢固关系到遮阳装置的安全,所以必须进行隐蔽验收。一般,以上这些部位在幕墙施工完毕后都将隐蔽,为了方便以后的质量验收,应该进行隐蔽工程验收。5.1.5 幕墙节能工程的保温材料多是多孔材料,很容易潮湿变质或改变性状。比如岩棉板、玻璃棉板容易受潮而松散,膨胀珍珠岩板受潮后导热系数会增大等。所以在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潮、防水等保护措施,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现在,有些幕墙使用有机材料做保温层,这些材料集中堆放时很容易引起火灾,应采取措施防止失火。如远离火源,堆放时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分隔、覆盖等。
5.2 主控项目
5.2.1 用于幕墙节能工程的材料、构件等的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保温材料、玻璃、密封材料、遮阳材料或装置、隔热型材、通风装置、凝结水收集装置、隔汽层材料等。比如幕墙玻璃是决定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构件,玻璃品种应采用建筑节能设计的品种。幕墙玻璃的品种信息主要内容包括:玻璃结构、单片玻璃品种、中空玻璃的尺寸、气体层、中空玻璃间隔条等。再如:隔热型材的隔热条、隔热材料(一般为发泡材料)等,其尺寸和导热系数对窗框的传热系数影响很大,所以隔热条的类型、尺寸必须满足玻璃幕墙节能设计的要求。又如:幕墙的密封条是确保幕墙密封性能的关键材料。密封材料要保证足够的弹性(硬度适中、弹性恢复好)、耐久性。密封条的尺寸是幕墙设计时确定下来的,应与型材、安装间隙相配套。如果尺寸不满足要求,就会产生大了合不拢、小了漏风的情况。幕墙的遮阳构件种类繁多,如百叶、遮阳板、遮阳挡板、卷帘、花格等。对于遮阳构件,其尺寸直接关系到遮阳效果。如果尺寸不够大,必然不能按照设计的预期遮住阳光。遮阳构件所用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的光学性能、材质、耐久性等均很重要,所以材料应为所设计的材料。遮阳构件的构造关系到其结构安全、灵活性、活动范围等,应该按照设计的构造制作遮阳的构件。5.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幕墙材料、构配件等的热工性能是保证幕墙节能指标的关键,所以必须满足要求。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参数主要是导热系数,许多构件也是如此,但复合材料和复合构件整体性能的主要指标则是热阻。对于非透光幕墙,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非常重要,而达到设计值往往并不困难,所以应要求不大于设计值。保温材料的密度与导热系数和燃烧性能有很大关系,并且密度偏差过大,往往意味着材料的性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密度偏差应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同时要求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燃烧性能必须在同一个报告中。玻璃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对于玻璃幕墙都是主要的节能指标要求,所以应该满足设计要求。玻璃的传热系数越大,对节能越不利;而遮阳系数越大,对空调的节能越不利(严寒地区由于冬季很冷,且供暖期特别长,情况正好相反);可见光透射比对自然采光很重要,可见光透射比越大,对采光越有利。在玻璃的抽样复验中,没有特殊要求的玻璃是不必要复验的,如透明玻璃的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单片玻璃的传热系数,等等,因为即使有一些偏差,对节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中空玻璃的密封应满足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密封质量和耐久性,因为密封性能不满足要求而使得中空玻璃失效的工程不在少数。在现行国家标准《中空玻璃》GB/T 4中,中空玻璃采用露点法进行测试可反映中空玻璃产品密封性能,露点测试不满足要求,产品的密封则不合格,其节能性能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该标准中露点法测试是采用标准样品的,而工程玻璃不可能是标准样品,因此本标准参照该标准另外制定了一个类似的检测方法作为附录。隔热型材的力学性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幕墙的安全,所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不能因为节能而影响到幕墙的结构安全,所以要对型材的力学性能进行复验。遮阳装置遮阳主要靠遮阳材料,如板、帘、百叶等。如果遮阳材料是透光的或半透光的,遮阳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浅色遮阳帘等。因此,这些遮阳帘的透光特性应该复验。而不透光的遮阳材料则能取得很好的遮阳效果,不用再测试其光学性能。所有金属材料均属于不透光材料,木材、深色板材也基本上不透光,织物属于半透光的则比较多。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幕墙抽检面积。5.2.3 幕墙的气密性能指标是幕墙节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幕墙设计均规定有气密性能的等级要求,幕墙产品应该符合要求。由于幕墙的气密性能与节能关系重大,所以当建筑所设计的幕墙面积超过一定量后,应对幕墙的气密性能进行检测。但是,由于幕墙是特殊的产品,其性能需要现场的安装工艺来保证,所以一般要求进行建筑幕墙的三个性能(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的检测。然而,多少面积的幕墙需要检测,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标准规定,当幕墙面积大于建筑外墙面积50%或m2时,应现场抽取材料和配件,在检测试验室安装制作试件进行气密性能检测。这为幕墙检测数量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方便执行。幕墙气密性能检测主要是为了检测幕墙设计方案的性能,而非真正的材料抽样复验。幕墙的气密性能与密封材料和接缝构造有关。幕墙接缝构造有干法密封和湿法密封两种,干法密封是采用密封条,主要应用于开启部分和单元式幕墙;湿法密封是采用密封胶,主要应用于固定部分和特殊的构造接缝。由于一栋建筑中的幕墙往往比较复杂,可能由多种幕墙组合成组合幕墙,也可能是多幅不同的幕墙。不同的幕墙形式,其接缝构造也不同。对于幕墙总面积超过m2的幕墙工程,同一工程的不同幕墙形式均应进行气密性能检测,所以规定对面积超过m2的每种幕墙均进行检测。对于组合幕墙,只需要进行一个试件的检测即可;而对于不同幕墙种类的不同幅面,则要求分别进行检测。对于面积比较小的幅面,视情况可不分开对其进行检测。在保证幕墙气密性能的材料中,密封条很重要,所以要求镶嵌牢固、位置正确、对接严密。单元式幕墙板块之间的密封一般采用密封条。单元板块间的缝隙有水平缝和垂直缝,还有水平缝和垂直缝交叉处的十字缝,为了保证这些缝隙的密封,单元式幕墙都有专门的密封设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安装。第一方面,需要密封条完整,尺寸满足要求;第二方面,单元板块必须安装到位,缝隙的尺寸不能偏大;第三方面,板块之间还需要在少数部位加装一些附件,并进行注胶密封,保证特殊部位的密封。幕墙的开启扇是幕墙密封的另一关键部件。开启扇位置到位,密封条压缩合适,开启扇方能关闭严密。由于幕墙的开启扇一般是平开窗或悬窗,气密性能比较好,只要关闭严密,可以保证其设计的密封性能。5.2.4 幕墙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目前只能依靠计算,计算方法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的规定。进行幕墙的节能设计审查时,应审查幕墙的节能计算书,而验收时则主要依据节能设计核对幕墙的节点构造。幕墙工程热桥部位的隔断热桥措施是幕墙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完成了幕墙面板中部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设计的情况下,隔断热桥措施则成为主要矛盾。这些节点的构造措施如果不理想,首要的问题是容易引起结露。如果大面积的热桥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增大幕墙的传热系数,使得通过幕墙的热损耗大大增加。判断隔断热桥措施是否可靠,主要是看固体的传热路径是否被有效隔断,这些路径包括:通过金属型材截面、通过幕墙的连接件、通过螺丝等紧固件、通过中空玻璃边缘的金属间隔条等。型材截面的断热节点主要是通过采用隔热型材或隔热构造来实现的,其安全性取决于型材的隔热条、发泡材料或连接紧固件。通过幕墙连接件、螺丝等紧固件的热桥则需要进行转换连接的方式,通过一个尼龙件(或类似材料制作的附件)进行连接的转换,隔断金属的热传递路径。由于这些转换连接都增加了一个连接,其是否牢固则成为安全隐患问题,应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确认。5.2.5 在非透光幕墙中,幕墙保温材料的固定是否牢固,会直接影响到节能的效果。如果固定不牢,容易造成部分部位无保温材料。另外,也可能影响彩釉玻璃一类外饰面板材料的安全。保温材料的厚度越厚,保温隔热性能就越好,所以厚度应不小于设计值。由于幕墙保温材料一般比较松散,采取针插法即可检测厚度。有些板材比较硬,可采用剖开法检测厚度。5.2.6 幕墙的遮阳设施若要满足节能的要求,一般应该安置在室外。由于对太阳光的遮挡是按照太阳的高度和方位角来设计的,所以遮阳设施的安装位置对于遮阳而言非常重要。只有遮阳装置安装在合适位置,遮阳的面积、尺寸、角度等合适,才能满足节能的设计要求。由于遮阳设施一般安装在室外,并且是突出建筑物的构件,很容易受到风荷载的作用。遮阳设施的抗风问题在遮阳设施的应用中一直是热门问题,行业标准《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 237-有明确的要求。在工程中,大型遮阳设施的抗风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目前北方普遍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情况下,活动外遮阳设施的固定往往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设计安装遮阳设施的时候应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合理设计,牢固安装。建筑幕墙的外遮阳在幕墙清洁围护的过程中很可能被工人用来作为抓手,所以应该满足一定的维护检修荷载要求。由于遮阳设施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所以要进行全数的检查。5.2.7 非透光幕墙的隔气层是为了避免幕墙部位内部结露,结露的水很容易使保温材料发生性状的改变,如果结冰,则问题更加严重。如果非透光幕墙保温层的隔汽性好,幕墙与室内侧墙体之间的空间内就不会有凝结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隔气层必须完整,必须设在保温材料靠近水蒸气压力较高的一侧(冬季为室内)。如果隔气层放错了位置,不但起不到隔气作用,反而有可能使结露加剧。一般冬季比较容易结露,所以隔气层应放在保温材料靠近室内的一侧。幕墙的非透光部分常常有许多需要穿透隔气层的部件,如连接件等。对这些节点构造采取密封措施很重要,以保证隔气层的完整。5.2.10 本条是幕墙的通风要求。由于建筑节能标准对开启通风提出了要求,所以对通风面积要进行验收。5.2.11 幕墙的凝结水收集和排放构造是为了避免幕墙结露的水渗漏到室内,导致室内的装饰发霉、变色、腐烂等。为了确保凝结水不破坏室内的装饰,不影响室内环境,凝结水收集、排放系统应发挥有效的作用。为了验证凝结水的收集和排放,可以进行一定的试验。5.2.12 本次修订将采光屋面的验收纳入幕墙分项,相应的条款也移至本章。
5.3 一般项目
5.3.1 幕墙镀(贴)膜玻璃在节能方面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遮阳;另一方面是降低传热系数。对于遮阳而言,镀膜可以反射阳光或吸收阳光,所以镀膜一般应放在靠近室外的玻璃上。为了避免镀膜层的老化,镀膜面一般在中空玻璃内部,单层玻璃应将镀膜置于室内侧。对于低辐射玻璃(Low-E玻璃),低辐射膜一般设置于中空玻璃内部。目前制作中空玻璃一般均应采用双道密封。因为一般来说密封胶的水蒸气渗透阻还不足以保证中空玻璃内部空气干燥,需要再加一道丁基胶密封。有些暖边间隔条将密封和间隔两个功能置于一身,本身的密封效果很好,可以不受此限制,实际上这样的间隔条本身就有双道密封的效果。为了保证中空玻璃在长途(尤其是海拔高度、温度相差悬殊)运输过程中不至于损坏,或者保证中空玻璃不至于因生产环境和使用环境相差甚远而出现损坏或变形,许多中空玻璃设有均压管。在玻璃安装完成之后,为了确保中空玻璃的密封,均压管应进行密封处理。5.3.2 单元式幕墙板块是在工厂内组装完成运送到现场的。运送到现场的单元板块一般都将密封条、保温材料、隔气层、凝结水收集装置安装好了,所以幕墙板块到现场后应对这些安装好的部分进行检查验收。5.3.3 幕墙周边与墙体接缝部位虽然不是幕墙能耗的主要部位,但处理不好,也会大大影响幕墙的节能。由于幕墙边缘一般都是金属边框,所以存在热桥问题,应采用保温材料填充饱满。另外,幕墙有水密性要求,所以应采用耐候胶进行密封。幕墙的构造缝、沉降缝、热桥部位、断热节点等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幕墙的节能和结露。这些部位主要是要解决好密封问题和热桥问题,密封问题对于冬季节能非常重要,热桥则容易引起结露。在严寒和寒冷地区,若采用非闭孔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须防止结露,隔气层是防止结露的有效手段,应该完整才能起到有效作用。5.3.4 幕墙活动遮阳设施的调节机构是保证活动遮阳设施发挥作用的重要部件。这些部件应灵活,能够将遮阳板等调节到位。
6 门窗节能工程6.1 一般规定
6.1.1 与围护结构节能密切相关的门窗主要是外围护结构上的门窗,包括普通门窗、凸窗、天窗、倾斜窗以及不封闭阳台的门连窗。这些门窗的保温隔热的节能验收均在本章作出了明确规定。6.1.2 节能门窗工程应选用有节能性能标识的门窗产品,其说明参考第6.2.2条。隔热型材的隔热材料一般是尼龙或树脂材料。这些材料是很特殊的,既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又要有较小的导热系数,还要满足门窗型材在尺寸方面的要求。从安全的角度而言,型材的力学性能是非常重要的。隔热型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包括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剪强度和横向抗拉强度等。当不能提供隔热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检测报告时,应按照产品标准对隔热型材至少进行一次横向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的抽样检验。6.1.3 门窗框与墙体缝隙虽然不是能耗的主要部位,却是隐蔽部位,如果处理不好,会大大影响门窗的节能。这些部位主要是密封问题和热桥问题。密封问题对于冬季节能非常重要,热桥则容易引起结露和发霉,所以必须将这些部位处理好,隐蔽部位验收应在隐蔽前进行,并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6.1.4 门窗的材质主要指制造门窗框、扇框架型材的材质,如钢型材、铝型材、铝塑共挤型材、玻璃钢型材、铝木复合型材等。门窗的类型指分类,分类主要是开启方式分类,如平开窗、推拉窗、平开下悬、上悬窗等。门窗的型号指门窗的产品型号,主要是按照门窗框的厚度系列来分的,如:90系列、60系列等。主要的门窗标准有《铝合金门窗》GB/T -,《建筑用塑料窗》GB/T 7-,《建筑用节能门窗 第1部分:铝木复合门窗》GB/T 4.1-等。
6.2 主控项目
6.2.1 建筑外门窗的品种、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这是一般性的要求,主要配件、附件应该得到保证。门窗的品种一般包含了型材、玻璃等主要材料的信息,也包含一定的性能信息,规格包含了尺寸、分格信息等。6.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都是重要的节能指标,所以应符合强制的要求。为了保证进入工程用的门窗质量达到标准,保证门窗的性能,需要在建筑外窗进入施工现场时进行复验。由于在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对门窗保温节能性能要求更高,门窗容易结露,所以需要对门窗的气密性能、传热系数进行复验;夏热冬暖地区由于夏天阳光强烈,太阳辐射对建筑空调能耗的影响很大,主要考虑门窗的夏季隔热,所以在此仅对气密性能进行复验。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是住建部在年试点推行的标识制度。年12月29日印发了《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科[]319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年6月1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93号),要求“进一步加强门窗标识工作,促进门窗行业技术进步、确保建筑节能取得实效”。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个企业,多个产品取得了标识。这些产品在标识时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大量的模拟计算,其性能是真实可靠的。验收时只需要对照标识证书和计算报告,核对相关的材料、附件、节点构造,复验玻璃的性能指标即可,不必再进行产品的传热系数和气密性能复验。玻璃的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以及中空玻璃的露点是建筑玻璃的基本性能,应该进行复验。因为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遮阳系数是非常重要的。门窗的节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门窗所用玻璃的形式(如单玻、双玻、三玻等)、种类(普通平板玻璃、浮法玻璃、吸热玻璃、镀膜玻璃、贴膜玻璃)及加工工艺(如单道密封、双道密封等)。中空玻璃一般均应采用双道密封,为保证中空玻璃内部空气不受潮,需要再加一道丁基胶密封。有些暖边间隔条将密封和间隔两个功能置于一身,本身的密封效果很好,可以不受此限制。中空玻璃的密封应满足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密封质量和耐久性。在现行国家标准《中空玻璃》GB/T 4产品标准中,中空玻璃采用露点法测试的密封性能是反映中空玻璃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露点测试不满足要求,产品的密封则不合格,其节能性能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该标准中露点法测试是采用标准样品的,而工程玻璃不可能是标准样品,因而本标准根据该标准中的方法另外编了一个类似的检测方法,详见本标准附录E中空玻璃密封性能检验方法。门窗产品的复验项目尽可能在一组试件完成,以减少抽样产品的样品成本。门窗抽样后可以先检测中空玻璃密封性能,3樘门窗一般都会有9块玻璃,如果不足10块,可以多抽1樘。然后检测气密性能(3樘),再检测传热系数(1樘),最后如果需要检测玻璃遮阳系数和玻璃传热系数则可在门窗上进行玻璃取样检测。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门窗抽检数量。6.2.3 金属窗的隔热措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传热系数的大小。金属框的隔断热桥措施一般采用穿条式隔热型材及注胶式隔热型材,也有部分采用连接点断热措施。验收时应检查金属外门窗隔断热桥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的规定。有些金属门窗采用先安装附框的干法安装方法。这种方法因可以在土建基本施工完成后安装门窗,因而门窗的整体质量和外观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金属附框经常会形成新的热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要求对金属附框采取保温措施,而且保温措施的效果应与门窗型材所采取的措施效果相当才好。6.2.4 外门窗框与附框之间以及门窗框或附框与洞口之间间隙的密封也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不好,容易导致渗水、形成热桥,所以应对缝隙的填充进行检查。6.2.5 严寒、寒冷地区的外门节能也很重要,设计中一般均会采取保温、密封等节能措施。由于外门一般不多,而往往又不容易做好,因而要求全数检查。6.2.6 在夏季炎热的地区应用外窗遮阳设施是很好的节能措施。遮阳设施的性能主要是其遮挡阳光的能力,这与其尺寸、颜色、透光性能等均有很大关系,还与其调节能力有关,这些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为保证达到遮阳设计要求,遮阳设施的安装位置应正确。由于遮阳设施安装在室外节能效果更好,而目前在北方普遍采用外墙外保温,活动外遮阳设施的固定往往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遮阳设施的牢固问题要引起重视。6.2.7 用于外门的特种门与节能有关的性能主要是密封性能和保温性能。对于人员出入频繁的门,其自动启闭、阻挡空气渗透的性能也很重要。另外,安装中采取的相应措施也非常重要,应按照设计要求施工。6.2.8 天窗与节能有关的性能均与普通门窗类似。天窗的安装位置、坡度等均应正确,并保证封闭严密,不渗漏。6.2.9 门窗通风器是为建筑自然通风换气而设计,在不开启空调或供暖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所以,通风尺寸、通风量应满足设计的要求。通风器一般都应该能够关闭,从而保证门窗的气密性。因此,与门窗连接的部位应该良好密封。
6.3 一般项目
6.3.1 门窗扇和玻璃的密封条的安装及性能对门窗节能有很大影响,使用中经常出现由于断裂、收缩、低温变硬等缺陷造成门窗渗水,气密性能差。密封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塑料门窗用密封条》GB 2的要求。密封条安装完整、位置正确、镶嵌牢固对于保证门窗的密封性能均很重要。关闭门窗时应保证密封条的接触严密,不脱槽。6.3.2 镀(贴)膜玻璃在节能方面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遮阳;另一方面是降低传热系数。膜层位置与节能的性能和中空玻璃的耐久性均有关。为了保证中空玻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至于损坏,或者保证中空玻璃不至于因生产环境和使用环境相差甚远而出现损坏或变形,许多中空玻璃设有均压管。在玻璃安装完成之后,均压管应进行密封处理,从而确保中空玻璃的密封性能。6.3.3 活动遮阳设施的调节机构是保证活动遮阳设施发挥作用的重要部件。这些部件应灵活,能够将遮阳构件调节到位。
7 屋面节能工程7.1 一般规定
7.1.1 本条规定了建筑屋面节能工程验收适用范围,包括采用板材、块材、现浇、喷涂等保温隔热材料施工的平屋面、坡屋面、倒置式屋面、架空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采光屋面等。7.1.2 本条对屋面保温隔热工程施工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敷设保温隔热层的基层质量必须达到合格,基层的质量不仅影响屋面工程质量,而且对保温隔热层的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基层质量不合格,将无法保证保温隔热层的质量。7.1.3 本条对影响屋面保温隔热效果的隐蔽部位提出隐蔽验收要求,因为这些部位被下一道工序隐蔽覆盖后无法检查和处理,因此在被隐蔽覆盖前必须进行验收,只有在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施工,隐蔽部位验收应在隐蔽前进行,并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7.1.4 屋面保温隔热层施工完成后的防潮处理非常重要,特别是易吸潮的保温隔热材料。因为保温材料受潮后,其孔隙中存在水蒸气和水,而水的导热系数(约为0.5)比静态空气的导热系数(约为0.02)要大20多倍。因此材料受潮后导热系数也必然增大。若材料孔隙中的水分受冻成冰,冰的导热系数(约为2.0)相当于水的4倍,则会导致材料导热系数变大。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对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进行测试,其结果见表1。上述情况说明,当材料的含水率增加1%时,其导热系数则相应增大5%左右;而当材料从干燥状态到含水率达20%时,其导热系数则几乎增大一倍。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材料在干燥状态下,其导热系数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变小;而材料在潮湿状态下,当温度降到0℃以下,其中的水分冷却成冰,则材料的导热系数必然增大。
含水率对导热系数的影响颇大,特别是负温度下更使导热系数增大,为保证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在保温隔热层施工完成后,应尽快进行防水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保温层受潮。
7.2 主控项目
7.2.1 本条规定屋面节能工程所用保温隔热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应按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定选择,不得随意改变其品种和规格。材料进场时通过目视、尺量、称重和核对其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以及型式检验报告等方法进行检查,确保其品种、规格及相关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7.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在屋面保温隔热工程中,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吸水率、燃烧性能以及隔热涂料的太阳光反射比、半球发射率等性能参数会直接影响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会影响保温隔热层的施工质量,燃烧性能是防止火灾隐患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及燃烧性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产品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施工技术标准的要求。材料复验结果作为屋面保温隔热工程质量验收的一个依据,复验报告必须是见证取样,检验样品必须是按批量随机抽取,同时,要求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燃烧性能必须在同一个报告中。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屋面保温材料抽检面积。按照本标准第3.2.3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7.2.3 影响屋面保温隔热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以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的处理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导热系数、密度)、厚度及敷设方式均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其保温隔热效果也基本上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除本标准第7.2.2条按主控项目对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进行控制外,本条要求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也按主控项目进行验收。对于保温隔热层的敷设方式、缝隙填充质量和热桥部位采取观察检查,检查敷设的方式、位置、缝隙填充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可采取钢针插入后用尺测量,也可采取将保温层切开用尺直接测量。具体采取哪种方法由验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7.2.4 影响架空隔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架空层的高度、通风口的尺寸和架空通风安装方式;二是架空层材质的品质和架空层的完整性;三是架空层内应畅通,不得有杂物。因此在验收时,一是检查架空层的形式,用尺测量架空层的高度及通风口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二是检查架空层的完整性,不应有断裂或损坏。如果使用了有断裂和露筋等缺陷的制品,日久后会使隔热层受到破坏,对隔热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三是检查架空层内不得残留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杂物,确保架空层内气流畅通。7.2.6 敷设于坡屋面、架空屋面内侧的保温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不易施救,危害严重,因此应使用不燃保温材料。7.2.7 采用带铝箔的空气隔层做隔热保温屋面时,其保温效果主要与空气间层厚度和铝箔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保证空气间层厚度、铝箔位置符合设计要求。7.2.8 种植屋面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具有较好的隔热和绿化美化效果。施工时应将防止渗漏放在第一位,必须按构造做法施工,保证其使用功能,同时要使植物种类、植物密度、覆盖面积符合设计要求。7.2.9 国家相关标准和文件对屋面防火有明确的要求,在验收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检查构造措施和进场复检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7.3 一般项目
7.3.1 屋面保温层的铺设应按本条规定检查保温层施工质量,应保证表面平整、坡向正确、铺设牢固、缝隙严密,对现场配料的还要检查配料记录。
8 地面节能工程8.1 一般规定
8.1.1 本条明确了建筑地面节能工程的适用范围,包括供暖空调房间接触土壤的地面、毗邻不供暖空调房间的楼地面、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不供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不供暖车库上面的楼板、接触室外空气或外挑楼板的地面。8.1.2 本条对地面节能工程施工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敷设保温层的基层质量必须达到合格,基层的质量不仅影响地面工程质量,而且对保温的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8.1.3 本条对影响地面保温效果的隐蔽部位提出隐蔽验收要求,因为这些部位被下一道工序隐蔽覆盖后无法检查和处理,因此在被隐蔽覆盖前必须进行验收,只有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隐蔽部位验收应在隐蔽前进行,并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8.2 主控项目
8.2.1 本条规定地面节能工程所用保温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应按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选择,不得随意改变其品种和规格。材料进场时通过目视、尺量、称重和核对其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以及型式检验报告等方法进行检查,确保其品种、规格符合设计要求。8.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在地面节能工程中,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或干密度、燃烧性能等性能参数会直接影响地面保温效果,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会影响保温层的施工质量,燃烧性能是防止火灾隐患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对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或干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及燃烧性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产品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要求。材料复验结果作为地面保温工程质量验收的一个依据,复验报告必须是第三方见证取样,检验样品必须是按批量随机抽取,同时要求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燃烧性能必须在同一个报告中。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地面抽检面积。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8.2.4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进行地面保温施工前,应将基层处理好,基层应平整、清洁,接触土壤地面应将垫层处理好。8.2.5 影响地面保温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保温材料的性能和厚度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保温层、保护层等的设置和构造做法以及热桥部位的处理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导热系数、密度或干密度)和厚度、敷设方式均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其保温效果就可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因此,除本标准第8.2.2条按主控项目对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进行控制外,本条要求对保温层、保护层等的设置和构造做法以及热桥部位也按主控项目进行验收。对于保温层的敷设方式、缝隙填充质量和热桥部位采取观察检查,检查敷设的方式、位置、缝隙填充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保温层厚度可采用钢针插入后用尺测量,也可采用将保温层切开用尺直接测量。8.2.6 地面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应符合本条的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保温层与基层之间应粘结牢固、缝隙严密,特别是地下室或车库的顶板,虽然这些部位不同于建筑外墙那样有风荷载的作用,但由于顶板上部有活动荷载,会使其产生振动,从而可能引发脱落。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穿越接触室外空气地面的各种金属类管道都是传热量很大的热桥,这些热桥部位除了对节能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外,其热桥部位的周围还可能结露,影响使用功能,因此必须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8.2.7 本条对有防水要求地面的构造做法和验收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厨卫等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进行保温时,应将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下,可避免保温层浸水吸潮,影响保温效果。当确实需要将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上面时,则必须对保温层进行防水处理,不得使保温层吸水受潮。另外,在铺设保温层时,要确保地面排水坡度不受影响,保证地面排水畅通。8.2.8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气温很低,冻土层靠近建筑首层直接与土壤接触的周边地面是热桥部位,热量流失非常严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会在建筑室内地面产生结露,影响节能效果,因此必须对这些部位采取保温隔热措施。8.2.9 对保温层表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其目的之一是防止保温层材料吸潮,保温层吸潮含水率增大后,将显著影响保温效果;其二是提高保温层表面的抗冲击能力,防止保温层受到外部破坏。
8.3 一般项目
8.3.1 本条规定地面辐射供暖工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 142的规定执行。8.3.2 如果接触土壤地面保温层下侧的防潮层处理不好,保温层受潮后将会降低保温效果,因此必须对防潮层进行检查。
9 供暖节能工程9.1 一般规定
9.1.1 本条根据目前国内室内供暖系统的现状,对本章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室内集中热水供暖系统包括散热设备、管道、保温、热计量装置、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等。9.1.2 供暖保温管道及附件,被安装于封闭的部位或直接埋地时,均属于隐蔽工程。在封闭前,必须对该部分将被隐蔽的管道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验收,且应得到现场监理人员认可的合格签证,否则不得进行封闭作业。必要时应对隐蔽部位进行录像或照相以便追溯。9.1.3 本条给出了供暖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划分原则和方法。供暖系统节能工程的验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别按系统、楼层等进行。供暖系统可以按每个热力入口作为一个检验批进行验收;对于垂直方向分区供暖的高层建筑供暖系统,可按照供暖系统不同的设计分区分别进行验收;对于系统大且层数多的工程,可以按几个楼层作为一个检验批进行验收。
9.2 主控项目
9.2.1 供暖系统中散热设备的散热量和金属热强度以及热计量装置、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管材、保温材料等产品的规格、热工技术性能,是供暖系统节能工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为了保证供暖系统节能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在上述产品进场时,要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其类别、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逐一核对验收,验收一般应由供货商、监理、施工单位的代表共同参加,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与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9.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供暖系统中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金属热强度和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等技术参数,是供暖系统节能工程中的重要性能参数,它们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供暖系统的运行及节能效果。“同厂家、同材质的散热器”,是指由同一个生产厂家生产的相同材质的散热器。在同一单位工程对散热器进行抽检时,应包含不同结构形式、不同长度(片数)的散热器,检验抽样样本应随机抽取,满足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的要求。本次修订,对单位工程散热器复验数量进行了调整,是基于本标准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散热器生产行业加强自身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进场复验时,可以减少复验数量;在修订时,也考虑到了群体建筑,当采用同一厂家、同材质的产品时,在保证加工工艺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复验,也存在浪费问题,因此做了修订。即:同工程项目、同施工单位且同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可合并计算。在散热器和保温材料进场时,应对其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地复验报告。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其每500组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的容量扩大一倍,即由500组变为组,但不少于2组。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核查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9.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规定了设有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的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这是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所要求的,是供暖系统实现节能运行的关键和根本。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供暖系统,对设有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的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检查是否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以是否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作为判定依据。9.2.4 室内供暖系统的形式是经过设计人员周密考虑而设计的,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为保证室内供暖效果,防止温控装置和热量表等的堵塞,并掌握室内供暖系统热力入口处的供回水温度及压力,要求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换;另外,水力平衡装置、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要符合设计要求,并且便于观察和操作。9.2.5 目前对散热器的安装存在很多误区,常常会出现散热器的规格、型号、数量及安装方式与设计不符等情况。例如装修时,用装饰板或罩把散热器全部包裹起来,仅留很小的通道,或随意增加减少散热器的数量,以致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而影响供暖系统的运行效果。散热器暗装在罩内时,不但散热器的散热量会大幅度减少,而且由于罩内空气温度远远高于室内空气温度,从而使罩内墙体的温差传热损失大大增加。散热器暗装时,还会影响恒温阀的正常工作。另外,实验证明:散热器外表面涂刷非金属性涂料时,其散热量比涂刷金属性涂料时能增加10%左右,故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和规定。9.2.6 散热器恒温阀(又称温控阀)安装在每组散热器的进水管道上,它是一种自力式调节控制阀,用户可根据对室温高低的要求,调节并设定室温。散热器恒温阀阀头如果垂直安装或被散热器、窗帘或其他障碍物遮挡,恒温阀将不能真实反映出室内温度,也就不能及时调节进入散热器的水流量,从而达不到节能的目的。恒温阀应具有人工调节和设定室内温度的功能,并通过感应室温自动调节流经散热器的热水流量,实现室温自动恒定。对于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则必须采用外置式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9.2.7 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施工安装时,对无地下室的一层地面应分别设置防潮层和绝热层,例如在北京,当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导热系数≤0.041W/(m·K),密度≥20.0kg/m3]时,其厚度不应小于30mm;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应设绝热层,当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导热系数≤0.041W/(m·K),密度≥20.0kg/m3]时,其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的原则确定厚度。室内温控装置的传感器应安装在距地面1.4m的内墙墙面上(或与室内照明开关并排设置),并应避开阳光直射和发热设备。9.2.8 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供暖系统的热力入口只有总开关阀门和旁通阀门,却没有安装静态水力平衡阀、楼栋热量表、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等入口装置;有的工程虽然安装了入口装置,但空间狭窄,过滤器和阀门无法操作、热量表、压力表、温度计等仪表很难观察读取。常常是供暖系统热力入口装置起不到过滤、楼栋热计量及调节水力平衡等功能,从而达不到节能的目的。故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并作出规定进行全数检查。9.2.9 供暖管道保温厚度是由设计人员依据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和供暖管道允许的温降等条件计算得出的。如果管道保温的厚度等技术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保温层与管道粘贴不紧密、不牢固,以及设在地沟及潮湿环境内的保温管道不做防潮层或防潮层做得不完整或有缝隙,都将会严重影响供暖管道的保温效果。因此,本条对供暖管道保温层和防潮层的施工作出了规定。9.2.10 供暖系统工程安装完工后,为了使供暖系统达到正常运行和节能的预期目标,规定应在供暖期内与热源连接进行系统联合试运转和调试。联合试运转及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室内平均温度冬季不得低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高于1℃。供暖系统工程竣工如果是在非供暖期或虽然在供暖期却还不具备热源条件时,应对供暖系统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但是,这种水压试验,并不代表系统已进行调试和达到平衡,不能保证供暖房间的室内温度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在工程(保修)合同中进行约定,在具备热源条件后的第一个供暖期期间再进行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并补做本标准第17.2.2条表17.2.2中序号为1的“室内平均温度”项的检测。补做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报告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签字确认后,并补充完善验收资料。
9.3 一般项目
9.3.1 供暖系统的阀门、过滤器等配件应做好保温,保温层应密实、无空隙,且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10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条明确了本章适用的范围。本条所讲的通风系统是指包括风机、消声器、风口、风管、风阀等部件在内的整个送、排风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空调风系统和空调水系统,前者是指包括空调末端设备、消声器、风管、风阀、风口等部件在内的整个空调送、回风系统;后者是指除了空调冷热源和其辅助设备与管道及室外管网以外的空调水系统。10.1.2 通风与空调系统中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位置特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发现和修复。因此,本条规定应随施工进度对其及时进行验收。通常主要隐蔽部位检查内容有:地沟和吊顶内部的管道、配件安装及绝热材料、绝热层附着的基层及其表面处理、绝热材料粘结或固定、绝热板材的板缝及构造节点、热桥部位处理等。10.1.3 本条给出了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验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别按系统、楼层等进行。空调冷(热)水系统的验收,一般应按系统分区进行;通风与空调的风系统可按风机或空调机组等各自负担的风系统,分别进行验收。对于系统大且层数多的空调冷(热)水系统及通风与空调的风系统工程,可分别按几个楼层作为一个检验批进行验收。
10.2 主控项目
10.2.1 通风与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是否相互匹配、完好,是决定其节能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本条是对其进场验收的规定,这种进场验收主要是根据设计要求对有关材料和设备的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可视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核准。进场验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事实表明,许多通风与空调工程,由于在产品的采购过程中擅自改变有关设备、绝热材料等的设计类型、材质或规格等,结果造成了设备的外形尺寸偏大、设备重量超重、设备耗电功率大、绝热材料绝热效果差等不良后果,从而给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带来了不便,给建筑物带了安全隐患,并且降低了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产品的“可视质量”只能反映材料和设备的外观质量,其内在质量则需由各种质量证明文件和技术资料加以证明。故进场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材料和设备附带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技术资料进行核查。这些文件和资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并应齐全,主要包括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进口材料和设备还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合格证明。为保证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的质量,本条做出了在有关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进场时,应对其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根据设计要求对其技术资料和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所给出的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一一核对和确认,并应形成相应的核查记录的规定。事实表明,许多空调工程,由于所选用空调末端设备的冷量、热量、风量、风压及功率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从而造成了空调系统能耗高或空调效果差等不良后果。近年来,多联机空调系统被大量使用到工程中,其室内机热工性能也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该项的进场验收和核查要求。风机是通风与空调风系统运行的动力,如果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加大通风和空调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增加运行能耗并造成能源浪费。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风机选型时,都要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详细的计算,以控制通风和空调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9-第4.3.22条的限值规定(见表2)。所以,风机在采购过程中,未经设计人员同意,都不应擅自改变风机的技术性能参数。
成品风管指非现场加工的风管或采购的工业化加工的风管,成品风管进场时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强度及严密性试验报告等质量证明。双向换气装置和空气-空气回收装置应按GB/T 7的要求提供装置的检测报告,报告中应有下列内容:风量、静压损失、出口全压及输入功率;装置内部和外部漏风率、有效换气率、交换效率、凝露、噪声。10.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风机盘管机组和绝热材料的用量较多,且其供冷量、供热量、风量、出口静压、噪声、功率、水阻力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等技术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会直接影响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的节能效果和运行的可靠性。《风机盘管机组》GB/T 2对风机盘管的分类有:按“特征”分有单盘管、双盘管;按“安装形式”分有明装、暗装;按“结构形式”分有立式、卧式、卡式及壁挂式。实际工程中按照风机盘管不同结构形式进行抽检复验可以做到对其质量的控制,因此本条规定应按风机盘管机组的“结构形式”不同进行统计和抽检。本次修订,对单位工程风机盘管的复验数量进行了调整,是基于本标准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风机盘管生产行业加强自身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进场复验时,可以减少复验数量;在修订时,也考虑到了群体建筑,当采用同一厂家的产品时,在保证加工工艺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复验,也存在浪费问题。因此,增加了对于由同一施工单位施工的同一建设单位的两个及以上单位工程的要求,当使用同一生产厂家、同批次加工的风机盘管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再对每个单位工程进行单独进行抽检。即: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其每500台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的容量扩大一倍,即由500台变为组,但不少于2台。检验数量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核查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0.2.3 为保证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送、排风系统及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具有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将其设计成具有节能功能的系统;其次要求在各系统中要选用节能设备并设置一些必要的自控阀门与仪表,且安装齐全到位。这些要求,必然会增加工程的初投资。因此,有的工程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根本不考虑日后的节能运行和减少运行费用等问题,在产品采购或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变了系统的制式并去掉一些节能设备和自控阀门与仪表,或将节能设备及自控阀门更换为不节能的设备及手动阀门,导致了系统无法实现节能运行,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以上各系统的节能效果,本条做出了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送、排风系统及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安装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的强制性规定,且各种节能设备、阀门、温度计与仪表应全部安装到位,不得随意增加、减少或更换。水力平衡装置,其作用是可以通过对系统水力分布的调整与设定,保持系统的水力平衡,保证获得预期的空调效果。为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本条要求其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调试操作。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分室(区)进行温度调控,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对各空调场所室温的调节达到舒适度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调节室温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对有分栋、分室(区)冷、热计量要求的建筑物,要求其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能够通过冷(热)量计量装置实现冷、热计量,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按照用冷、热量(或用电量)的多少来计收空调费用,既公平合理,又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也就是目前推广的分项计量的一部分。10.2.4 制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风与空调系统所用风管的质量以及风管系统安装的严密,减少因漏风和热桥作用等带来的能量损失,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工程实践表明,许多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风管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去制作和安装,造成了风管品质差、断面面积小、厚度薄等不良现象,且安装不严密、缺少防热桥的措施,会对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和节能产生不利的影响。防热桥措施一般是在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吊架之间设置绝热衬垫(承压强度能满足管道重量的不燃、难燃硬质绝热材料或经防腐处理的木衬垫),其厚度不应小于绝热层厚度,宽度应大于支、吊架支承面的宽度。衬垫的表面应平整,衬垫与绝热材料间应填实无空隙;复合材料风管及需要绝热的非金属风管的连接和内部支撑加固处的热桥。通过外部敷设的、符合设计要求的绝热层就可防止产生。10.2.5 对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安装的验收质量作出了规定。1 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是空调系统中的重要末端设备,其规格、台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其能耗大小和空调场所的空调效果。事实表明,许多工程在安装过程中擅自更改了空调末端设备的台数,其后果是或因设备台数增多造成设备超重而给建筑物安全带来了隐患并造成能耗增大,或因设备台数减少及规格与设计不符等而造成空调效果不佳。因此,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2 本条对各种空调机组的安装位置和方向的正确性提出了要求,并要求机组与风管、送风静压箱、回风箱的连接应严密可靠,其目的是减少管道交叉、方便施工、减少漏风量,进而保证工程质量、满足使用要求、降低能耗。3 一般大型空调机组由于体积大,不便于整体运输,常采用散装或组装功能段运至现场进行整体拼装的施工方法。由于加工质量和组装水平的不同,组装后机组的密封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严重的漏风量不仅影响系统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增加能耗;同时,空调机组的漏风量测试也是工程设备验收的必要步骤之一。因此,现场组装的机组在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漏风量的测试。4 空气热交换器翅片在运输与安装过程中被损坏和沾染污物,会增加空气阻力,影响热交换效率,增加系统的能耗。本条还对粗效、中效空气过滤器的阻力参数做出要求,主要目的是对空气过滤器的初阻力有所控制,以保证节能要求。当设计未注明过滤器的阻力时,应满足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50Pa(粒径≥5.0μm,效率:80%>E≥20%);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80Pa(粒径≥1.0μm,效率:70%>E≥20%)的要求。10.2.6 双向换气装置和空气-空气回收装置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是为了保证对系统排风的热回收效率(全热和显热)不低于60%。要求其安装和进、排风口位置及接管等应正确,是为了防止功能失效和污浊的排风对系统的新风引起污染。10.2.7 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回水管上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调节阀或电动两通调节阀、风机盘管机组回水管上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调节)阀或电动两通(调节)阀、空调冷热水系统中的水力平衡阀、冷(热)量计量装置等自控阀门与仪表的安装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方向应正确,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在空调系统中设置自控阀门和仪表,是实现系统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当空调场所的空调负荷发生变化时,动态平衡电动两通(调节)阀或电动两通(调节)阀,可以根据已设定的室温通过调节流经空调机组的水流量,使空调冷热水系统实现变流量的节能运行;水力平衡装置,可以通过对系统水力分布的设定与调节,保持系统的水力平衡,保证获得预期的空调效果;冷(热)量计量装置,是实现量化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按照用冷、热量的多少来计收空调费用,既公平合理,又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工程实践表明,许多工程为了降低造价,不考虑日后的节能运行和减少运行费用等问题,未经设计人员同意,就擅自去掉一些自控阀门与仪表,或将自控阀门更换为不具备主动节能功能的手动阀门,或将平衡阀、热计量装置去掉;有的工程虽然安装了自控阀门与仪表,但是其进、出口方向和安装位置却不符合产品及设计要求。这些不良做法,导致了空调系统无法进行节能运行和水力平衡及冷(热)量计量,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10.2.8、10.2.9 对空调风、水系统管道、冷媒管道及其部、配件绝热层和防潮层施工的基本质量作出了规定。绝热节能效果的好坏除了与绝热材料的材质、密度、导热系数、热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还与绝热层的厚度有直接的关系。绝热层的厚度越大,热阻就越大,管道的冷(热)损失也就越小,绝热节能效果就越好。工程实践表明,许多空调工程因绝热层的厚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而降低了绝热材料的热阻,导致绝热失败,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另外,从防火的角度出发,绝热材料应尽量采用不燃的材料。但是,从我国目前生产绝热材料品种的构成,以及绝热材料的使用效果、性能等诸多条件来对比,难燃材料还有其长处,在工程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发生过空调工程中的绝热材料,因防火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被引燃后而造成恶果的案例。因此,本条明确规定,风管和空调水系统管道以及冷媒管道的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材质、密度、导热系数、规格与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空调风管和冷热水管及冷媒管道穿楼板和穿墙处的绝热层应连续不问断,均是为了保证绝热效果,以防止产生凝结水并导致能量损失;绝热层与穿楼板和穿墙处的套管之间应用不燃材料填实,不得有空隙,套管两端应进行密封封堵,是出于防火和防水的考虑;空调风管系统部件的绝热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以及空调水管道的阀门、过滤器及法兰部位的绝热结构应能单独拆卸且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均是为了方便维修保养和运行管理。10.2.10 在空调水系统冷热水管道及冷媒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设置绝热衬垫(承压强度能满足管道重量的不燃、难燃硬质绝热材料或经防腐处理的木衬垫),这是防止产生冷桥作用而造成能量损失的重要措施。工程实践表明,许多空调工程的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由于没有设置绝热衬垫,管道与支、吊架直接接触而形成了冷桥,导致了能量损失并且产生了凝结水。因此,本条对空调水系统的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设置绝热衬垫进行了强调,并对其设置要求和检查方法也做了说明。10.2.11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安装完工后,为了达到系统正常运行和节能的预期目标,规定必须进行通风机和空调机组等设备的单机试运转和调试,且试运转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满足本标准表17.2.2中第4项、第5项的规定。10.2.12 本条为新增加内容。在多联机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试运转与调试运行效果检验,具体内容可参见《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的有关规定。
10.3 一般项目
10.3.1 对空气风幕机的安装验收作出了规定。空气风幕机的作用是通过其出风口送出具有一定风速的气流并形成一道风幕屏障,来阻挡由于室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室内外冷(热)量交换,以此达到节能的目的。带有电热装置或能通过热媒加热送出热风的空气风幕机,被称作热空气幕。公共建筑中的空气风幕机,一般应安装在经常开启且不设门斗及前室外门的上方,并且宜采用由上向下的送风方式,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大于6m/s。空气风幕机的台数,应保证其总长度略大于或等于外门的宽度。实际工程中,经常发现安装的空气风幕机的规格和数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和方向也不正确。如:有的设计选型是热空气幕,但安装的是一般的自然风空气风幕机;有的安装在内门的上方,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采用暗装,却未设置回风口,无法保证出口风速;有的总长度小于外门的宽度,难以阻挡屏障全部的室内外冷(热)量交换,节能效果不明显。为避免上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10.3.2 对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安装验收作出了规定。变风量末端装置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重要部件,其规格和技术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动作是否可靠,将直接关系到变风量空调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的好坏,最终影响空调效果,故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
11 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11.1 一般规定
11.1.1 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辅助设备及其管道和管网系统中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位置特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发现和修复。因此,本条规定应随施工进度对其及时进行验收。通常主要的隐蔽部位检查内容有:地沟和吊顶内部的管道安装及绝热、绝热层附着的基层及其表面处理、绝热材料粘结或固定、绝热板材的板缝及构造节点、热桥部位处理等。11.1.2 本条给出了供暖与空调系统冷热源、辅助设备及其管道和管网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划分原则和方法。空调的冷源系统,包括冷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含冷却塔、水泵等)和管道;空调与供暖的热源系统,包括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和管道。不同的冷源系统或热源系统,应分别进行验收;室外管网应单独验收,不同的系统应分别进行验收。
11.2 主控项目
11.2.1 对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管道、自控阀门与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验收与核查的规定,其中,对进场验收的具体解析可参见本标准第10.2.1条的有关条文说明。空调与供暖系统在建筑物中是能耗大户,而其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又是空调与供暖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其能耗量占整个空调与供暖系统总能耗量的大部分,其选型是否合理,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空调与供暖系统的总能耗及使用效果。事实表明,许多工程基于降低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其辅助设备的初投资,在采购过程中,擅自改变了有关设备的类型和规格,使其制冷量、制热量、额定热效率、流量、扬程、输入功率等性能参数不符合设计要求,结果造成空调与供暖系统能耗过大、安全可靠性差、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不良后果。因此,为保证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的质量,本条做出了在空调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及其辅助设备进场时,应对其热工等技术性能进行核查,并应形成相应的核查记录的规定。对有关设备等的核查,应根据设计要求对其技术资料和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所表示的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一一核对。锅炉的额定热效率、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和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单元式空气调节及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能效比、多联机能效等级对应制冷综合性能系数、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是反映上述设备节能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数值越大,节能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因此,在上述设备进场时,应核查它们的有关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而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市场,淘汰低效、落后产品的使用。11.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等技术性能参数,是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的主要参数,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到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的绝热节能效果。在预制绝热管道和绝热材料进场时,应对其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1.2.3 为保证空调与供暖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将冷热源机房、换热站内的管道系统设计成具有节能功能的系统形式;其次要求所选用的省电节能型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均要安装齐全、到位;另外,在各系统中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自控阀门和仪表,这是系统实现自动化、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上述要求增加工程的初投资是必然的,但是有的工程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却忽略了日后的节能运行和减少运行费用等重要问题,未经设计单位同意,就擅自改变系统的形式并去掉一些节能设备和自控阀门与仪表,或将节能设备及自控阀门更换为不节能的设备及手动阀门,导致系统无法实现节能运行,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以上各系统的节能效果,本条做出了空调与供暖冷热源管道系统的安装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种设备和自控阀门与仪表应安装齐全且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的规定。本条规定的空调冷(热)水系统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变流量或定流量运行,以及供热系统应能实现根据热负荷及室外温度的变化实现设计要求的集中质调节、量调节或质-量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是空调与供暖系统最终达到节能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本条要求安装完毕的空调与供热工程,应能实现工程设计的节能运行方式。11.2.4 在冷热源及空调系统中设置自控阀门和仪表,是实现系统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当空调负荷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设置在冷源侧空调供回水总管之间电动两通调节阀的开度,使空调冷水系统实现变流量节能运行;水力平衡装置,可以通过对系统水力分布的设定与调节,实现系统的水力平衡,保证获得预期的空调和供热效果;冷(热)量计量装置,是实现量化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按照用冷、热量的多少来计收空调和供暖费用,既公平合理,又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供热计量自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室外温度调节系统供热量,充分利用自由热实现系统节能,常见的供热计量自动控制装置包括气候补偿器。工程实践表明,许多工程为了降低造价,不考虑日后的节能运行和减少运行费用等问题,未经设计人员同意,就擅自去掉一些自控阀门与仪表,或将自控阀门更换为不具备主动节能功能的手动阀门,或将平衡阀、热计量装置去掉;有的工程虽然安装了自控阀门与仪表,但是其进、出口方向和安装位置不符合产品及设计要求。这些不良做法,导致了空调与供暖水系统的水力失调,无法进行节能运行和冷(热)量计量,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11.2.5、11.2.6 空调与供暖系统在建筑物中是能耗大户,而锅炉、热交换器、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蒸汽或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冷却塔、冷热水循环水泵等设备又是空调与供暖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因其能耗量占整个空调与供暖系统总能耗量的大部分,其规格、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及管道连接是否合理、正确,将直接影响空调与供暖系统的总能耗及空调场所的空调效果。工程实践表明,许多工程在安装过程中,未经设计人员同意,擅自改变了有关设备的规格、台数及安装位置,有的甚至将管道接错。其后果是或因设备台数增加而增大了设备的能耗,给设备的安装带来了不便,也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或因设备台数减少而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满足不了工程使用要求;或因安装位置及管道连接不符合设计要求加大了系统的阻力,影响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大了系统的能耗。因此,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11.2.7 本条为新增条文。要保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及其四周进排风和维护空间的尺寸应满足进排风通畅,并便于安装和维修。必要时室外机应安装风帽及气流导向格栅,风帽不利于拆卸时,应考虑风扇马达等的维修口。11.2.10 空调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及其管道和室外管网系统安装完毕后,为了达到系统正常运行和节能的预期目标,规定应进行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和辅助设备的单机试运转与调试及系统的联合试运转与调试,并且要对有关项目进行检测。单机试运转与调试,是进行系统联合试运转与调试的先决条件,是一个较容易执行的项目。系统的联合试运转与调试,是指系统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同建筑物室内空调或供暖系统的试运行和调试。系统的联合试运转受到工程竣工时间、冷热源条件、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特性、系统设置、设备质量、运行状态、工程质量、调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调试仪器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很难不折不扣地执行的工作;但是,它又是非常重要、必须完成好的工程施工任务。当建筑物室内空调与供暖系统工程竣工不在空调制冷期或供暖期时,联合试运转与调试只能进行表17.2.2中序号为6、7的两项内容。因此,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在工程(保修)合同中进行约定,在具备冷热源条件后的第一个空调期或供暖期期间再进行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并补做本标准表17.2.2中序号为8的内容。补做的试运转与调试报告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签字确认后,以补充完善验收资料。对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和辅助设备的单机试运转与调试及系统的联合试运转与调试的具体要求,详见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8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3的有关规定。
11.3 一般项目
11.3.1 本条对空调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配件绝热施工的基本质量要求作出了规定。
12 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条规定了本章适用的范围。12.1.3 本条给出了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12.2 主控项目
12.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照明耗电在各个国家的总发电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我国照明耗电大体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12%,年我国总发电量为2.5亿度(k·Wh),年照明耗电达.25亿度~.9亿度。为此,照明节电具有重要意义。年1月1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其中包括照明节电。选择高效的照明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直接关系到建筑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如室内灯具效率的检测方法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GB/T 进行,道路灯具、投光灯具的检测方法依据其各自标准《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GB/T 和《投光照明灯具光度测试》GB/T 进行。各种镇流器的谐波含量检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 5.1进行,各种镇流器的自身功耗检测依据各自的性能标准进行,如管形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管形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性能要求》GB/T 4进行,气体放电灯和LED灯的整体功率因数检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厂家应提供以上数据的性能检测报告。核查技术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见证取样检验产品应尽量涵盖不同产品类别,并优先选择工程中使用量较大的规格。随着技术进步,各种类型光源产品不断出现,常用的类型有白炽灯、卤钨灯、普通直管型荧光灯、三基色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荧光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高频无极灯、LED灯等。镇流器种类应与光源相符,并按电子镇流器、节能电感镇流器、普通电感镇流器进行划分。灯具产品种类繁多,检验产品时可按照安装方式和出光口形式划分类型。安装方式一般分为吊灯、吸顶灯、嵌入式灯具、壁灯、发光顶棚、高杆灯、草坪灯、空调灯具、投光灯等;出光口形式一般为开敞式、带透明保护罩、带磨砂与棱镜保护罩、格栅式等。照明设备是指能通过白炽灯、放电灯或发光二极管产生光的基本功能和/或具有调节、分配、光辐射等功能的设备,包括灯和灯具、放电灯的独立式镇流器和白炽灯独立式变压器、除白炽灯外的灯调光器等;照明设备检验时应按照灯具和光源的要求划分类别。正文所列检验参数主要针对传统照明灯具,LED灯的检验项目应为灯具效能、功率、功率因数、色度参数(含色温、显色指数)。下列标准为部分检测参数的判定依据:《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6、《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4、《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5、《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4、《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4等。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12.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工程中使用伪劣电线电缆会造成发热,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加线路损耗。为加强对建筑电气中使用的电线和电缆的质量控制,工程中使用的电线和电缆进场时均应进行抽样检验。相同材料、截面导体和相同芯数为同规格,如VV3*185与YJV3*185为同规格,BV6.0与BVV6.0为同规格。一般电线、电缆导体电阻值的合格判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缆的导体》GB/T 中对铜、铝导体不同标称截面单位长度电阻值的相关规定。合金材料线缆、封闭式母线根据工程规模与使用数量确定检验,检验结果应根据设计要求、合同约定及相关标准进行判定。在电线、电缆进场时,应对其导体电阻值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2.2.4 本条检测主要针对建筑的配电电源质量情况,当建筑内使用了电机、灯具等用电设备,可能会造成功率因数下降;当负荷分配不当时,可能会造成电压波动过大,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检测条件、仪器要求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相关内容。标称电压:三相为380V,单相为220V。12.2.5 应选择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4中对照明功率密度值做出明确规定的各类房间和场所作为典型功能区域,并将其规定值和设计值作为判断依据;考虑到住宅项目(部分)中住户内的个性使用情况偏差较大,一般不建议对住宅未统一装修的户内进行检测。
12.3 一般项目
12.3.1 配电系统选择的导体(电线、电缆、母线)截面积不得低于设计值。12.3.2 加强对母线压接头的质量控制,避免由于压接头的加工质量问题而产生局部接触电阻增加,从而造成发热,增加损耗。母线与母线或母线与电器接线端子,当采用螺栓搭接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3中有关规定。母线搭接螺栓的拧紧力矩如表3所示。
12.3.3 交流单相或三相单芯电缆如果并排敷设或用铁制卡箍固定会形成铁磁回路,造成电缆发热,增加损耗并形成安全隐患。12.3.4 电源各相负载不均衡会影响照明器具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造成电能损耗和资源浪费。检查方法中的试运行不是带载运行,应该是在所有照明灯具全部投入的情况下用功率表测量。
13 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13.1 一般规定
13.1.1 对与建筑节能有关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内容作了规定,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应依据设计要求进行检测和验收。监测与控制系统验收的主要对象包括:供暖、通风与空调、给排水、电梯及自动扶梯、供配电与照明所采用的监测与控制系统,能耗计量系统以及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筑节能工程所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能源回收利用以及其他与节能有关的建筑设备监控部分的验收,应参照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在各类建筑能耗中,供暖、通风与空调、配电及照明、给排水、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是主要的建筑耗能设备;建筑节能工程应按不同设备、不同耗能用户设置监测计量系统,便于对建筑能耗实施计量管理,故列为检测验收的重点内容。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是指用于建筑能源管理的管理策略和软件系统。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BCHP,Building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是为建筑物提供电、冷、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筑节能工程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应以“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为基础进行施工验收。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施工图设计、控制流程设计和软件选用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通常由施工单位完成。施工单位应对原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进行复核(具体项目及要求可参考表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和必要的设计变更。
13.1.2 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工程实施阶段应重点对隐蔽工程和相关接口进行及时检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可直接采用“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结果。13.1.3 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工程应检查系统的设备安装质量、监测控制功能、能源计量功能,通过系统试运行进行调试和验证,完成监测与控制节能分项工程的验收。13.1.4 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的检验批划分,也可以按照监测控制系统回路进行划分。
13.2 主控项目
13.2.1 设备材料进场验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9和本标准第3.2节的有关规定。涉及系统集成的部分,施工单位应依据供应商提供的软件测试大纲(预先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进行工厂见证测试,重点测试接口的兼容性,保证接口双方中任何一方发生故障时不影响另一方。并应对下列主要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和功能进行核查:1 对照安装使用说明书,核查系统集成软件的功能及系统接口兼容性。2 对照自动控制阀门和执行机构的设计计算书,核查控制器、执行器、变频设备以及阀门等设备的规格参数。3 变风量(VAV)末端控制器的自动控制和运算功能。13.2.2 现场传感器、执行机构等仪表设备的安装质量对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系统节能运行效果影响较大,本条要求对现场仪表的安装质量进行重点检查。13.2.3 系统集成软件的检测和验收应依据本条规定执行。13.2.4 在试运行中,应对各监测控制回路分别进行自动控制投入、自动控制稳定性、监测控制各项功能、系统连锁和各种故障报警试验,调出计算机内的全部试运行历史数据,通过查阅现场试运行记录和对试运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监测控制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要求。13.2.5 本条主要适用于与监测控制系统联网的监测计量仪表,应通过定期的校准和检验,保证监测计量仪表的测量准确度。对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构建的新型建筑节能平台,应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并具有相应的功能。依照本规定进行监测与计量装置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节能监测和控制功能。根据系统安装使用说明书提供的检测方法,对检测点逐点调出数据与现场测点数据进行核对,并在中央工作站调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及能耗图表。13.2.6 冷热源水系统变频控制的检测和验收依照本条规定执行。实测机组运行工况在变频器设定的下限时水系统末端最不利点的水压,水压值应符合设计要求。13.2.7 当配电的监测与控制系统联网时,应满足本条所提出的功能要求。13.2.8 照明控制是建筑节能的主要环节,照明控制应满足本条所规定的各项功能要求。13.2.9 应选择有自动节能控制方式的自动扶梯产品。13.2.10 应设置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以保证建筑设备通过优化运行、维护、管理实现节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按时间(月或年),根据检测、计量和计算的数据,做出统计分析,绘制成图表;或按建筑物内各分区或用户,或按建筑节能工程的不同系统,绘制能流图;用于指导管理者实现建筑的节能运行。根据软件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各项功能进行逐项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核查测试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13.2.11 建筑能源系统的协调控制及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监控是节能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1 建筑能源系统的协调控制是指将整个建筑物看成一个能源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物中的所有耗能设备和系统,包括建筑物内的人员,以建筑物中的环境要求为目标,实现所有建筑设备的协调控制,使所有设备和系统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尽可能高效运行,实现节能的目标。因涉及建筑物内的多种系统之间的协调动作,故称之为协调控制。2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监控是根据建筑环境的需求,合理控制系统中的各种设备,使其尽可能运行在设备的高效率区内,实现节能运行。如采取时间表控制、一次泵变流量控制等控制策略。3 人为输入的数据可以是通过仿真模拟系统产生的数据,也可以是同类在运建筑的历史数据。应由施工单位或系统供货商提出模拟测试方案,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测试。13.2.12 可再生能源的监测应完成本条规定的功能。
13.3 一般项目
13.3.1 本条所列的系统性能检测是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保证。本部分检测内容一般已在“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验收中完成,进行建筑节能工程检测验收时,以复核已有的检测结果为主,故列为一般项目。分别在中央工作站、现场控制器和现场,根据系统软件安装使用说明书提供的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通过与设定的参数要求对照,进行上述系统的性能检测。
14 地源热泵换热系统节能工程14.1 一般规定
14.1.2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中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位置特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发现和修复。因此,应随施工进度对其及时进行验收。通常主要的隐蔽部位检查内容有: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钻孔、换热管道及附属设备、阀门、仪表安装及绝热,地源热泵地下水换热系统热源井安装、地源热泵地表水换热系统换热盘管安装等。14.1.3 本条给出了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地埋管、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换热系统。不同的地热能交换形式,应分别进行验收。14.1.4 地源热泵包含的其他部分,参照本标准第9章~第11章等相关章节执行。
14.2 主控项目
14.2.1 本条为对地源热泵换热系统节能工程采用的管材、管件、水泵、自控阀门与仪表及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验收与核查的规定。14.2.2 建设工程场地状况及浅层地热能资源条件,是能否应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前提。为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地源热泵系统规划、设计前,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水文地质状况,初步确定测试孔的位置及测试孔的数量。在建设项目采用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施工前,选择在建设项目地点附近钻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如果在建设项目附近的工程中有相应的试验报告也可以参考。然后,根据试验报告数据结合建设项目制定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方案,通过论证后再进行设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也应进行抽水、回灌试验,水质、水量等并应满足负荷需求的管井数量等规划设计要求。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应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核查检测报告。以有无检测报告以及设计文件与检测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4.2.3 为保证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其次,钻孔与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钻孔数量、地埋管的材质、直径、厚度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料及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应密实;再次水压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6的有关规定。另外,在地埋管换热系统中要设置一些必要的水力调节装置以及一些必要的自控阀门和仪表,保证系统各环路流量平衡,控制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符合设计要求,是系统实现自动化、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但是,有的工程为了降低造价,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改变地埋管换热器系统设计钻孔量及回填材料配比,以及改变循环水系统参数,导致系统无法实现节能运行,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节能效果,本条对此进行了强调。14.2.4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管道连接不应有接头,但埋地管道与环路集管连接时可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的有关规定;管件弯头等应采用定型的成品件,这是实现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达到良好运行方式的先决条件。14.2.5 为保证地源热泵地下水换热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具备热源井及周围区域的水文地质勘查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已经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其次热源井和输配管网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 6、《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 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3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8的有关要求;再次热源井施工完成后应做12小时连续抽水试验以及36h连续回灌试验,并应满足降深不大于5m以及回灌量大于设计回灌量的要求,持续水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6的要求;另外,应在抽水试验结束前采集水样,对水质及含砂量进行测定,用以确定地下水换热形式;管井综合柱状图应包括开孔井径、终孔井径、孔身各段井径及变径位置、井深等井身结构,井管配置及管材的选用,填砾位置及滤料规格,封闭位置及所用材料,井的附属设施等。但是,有的工程为了降低造价,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减少回灌井数量或者回灌水量,擅自删减热源井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导致了系统无法实现长期、节能运行,能耗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14.2.6 为保证地源热泵地表水换热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具备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资料;其次,地表水换热系统形式设计应满足长期、节能、安全运行的要求,水压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6的有关规定;开式取水形式应按照设计要求布置取水与排水口。另外,采用闭式形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换热盘管的材质、直径、厚度及长度、布置方式及管沟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地表水尽可能不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以上两点是实现系统正常运行,保证节能效果的必要条件。为保证地源热泵海水换热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海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具备当地海域的水文条件;其次海水换热系统形式设计应满足长期、节能、安全运行的要求,开式取水形式应按照设计要求布置取水与排水口。另外,海水换热系统中要设置必要的过滤、杀菌祛藻类设备,这是实现系统正常运行,保证节能效果的必要条件。为保证地源热泵污水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在污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对项目所用污水的水质、水温及水量进行测定;其次污水换热系统形式设计应满足长期、节能、安全运行的要求,并应设置保证循环水流速恒定的一些自控阀门和仪表。另外,污水换热系统中要设置必要的防阻设备,设备应尽量具备自清洁功能,这是实现系统正常运行,保证节能效果的必要条件。14.2.7 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行与调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6的规定执行,其试运行需测定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1 系统压力、温度、流量等各项技术数据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2 系统连续运行应正常、平稳;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3 各自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要求;4 控制和检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正常通信,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工作。14.2.8 目前地源热泵系统的整体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项目还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能效标准的要求。系统运行不标准、管理不科学是造成系统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条强调地源热泵系统测试的重要性,通过对系统的运行测试,及时发现系统运行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地源热泵系统应分为冬、夏两季进行运行测试,测试方法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 1的规定进行检测和评价。当测试工况不满足标准规定要求时,应在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第一个制冷期或供暖期,补测系统制冷能效比EERsys和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sys。
14.3 一般项目
14.3.2 本条为对地源热泵地下水换热系统热源升的基本功能,以及对相应设施要求的规定。
15 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15.1 一般规定
15.1.1 本条规定了本章的适用范围。太阳能光热系统包括:集热设备;贮热设备;循环设备;供水设备;辅助热源;控制系统;管道、阀门、仪表、保温等。15.1.2 太阳能光热系统工程中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位置特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发现和修复。因此,本条规定应随施工进度对其及时进行验收。15.1.3 本条给出了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的验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分别按系统组成、楼层等进行。太阳能光热系统按照供水方式可分为分散式、集中分散式、集中式;太阳能光热系统是由集热、贮热、循环、供水、辅助能源、控制系统、附件等组成;对于集中式和集中分散式,可按系统组成进行验收;对于系统大且层数多的工程,可以按几个楼层或分区进行检验分批验收。
15.2 主控项目
15.2.1 太阳能光热系统中集热设备的集热量、集热效率和集热器采光面积、贮热水箱和阀门、仪表、管材、保温材料等产品的规格、热工性能是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为了保证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采用的集热设备、阀门、仪表、管材、控制系统电气元器件、保温材料等产品的进场,要按照设计要求对其类别、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逐一核对验收,验收一般应由供货商、监理、施工单位的代表共同参加,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5.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太阳能光热系统中集热设备的热性能、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等技术参数,是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的重要性能参数,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太阳能系统的运行及节能效果。在集热设备(包括成品、热水器)和保温材料进场时,应对其技术性能参数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的要求,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1的要求;2 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T 1的要求,其能效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9的要求;3 集热设备采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时,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的抽检数量同时检验,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空晒性能参数、闷晒太阳辐照量、平均热损因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1的要求。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其每200台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的容量扩大一倍,即200台变为400台,抽检1次。检验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15.2.3 太阳能光热系统形式是经过设计人员周密考虑设计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设备、阀门以及仪表能否安装到位,直接影响太阳能光热系统的节能效果,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增减和更换。15.2.5 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 1中规定贮热设备热损因数不应大于30W/(m3·k)。15.2.6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辅助能源加热设备为电直接加热器时,有人身安全问题,所以安装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安装,在施工现场对照设计图纸进行检查。以有无接地保护和防漏电、防干烧等保护装置的测试检查报告,以及核查实际工程与检查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5.2.9 在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热系统时,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安全,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不得因此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当涉及主体和承重结构改动或增加荷载时,必须由原结构设计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不低于原设计单位资质)的设计单位核查有关原始资料,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核验、确认;需要时应报请有关部门批准。
16 太阳能光伏节能工程16.1 一般规定
16.1.1 本章适用于并网系统,离网系统可参照执行。太阳能光伏系统是由光伏子系统、功率调节器、电网接入单元、主控和监视系统、配套设备等组成的。其中:1 光伏子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安装及支撑结构、汇流箱等;2 功率调节器包括并网逆变器、充电控制器、蓄电池、独立逆变器及配电设备等;3 电网接入单元包括继电保护、电能计量等设备;4 主控和监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现场显示系统和远程传输和监控系统等;5 配套设备包括电缆、线槽、防雷接地装置等。
16.2 主控项目
16.2.2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流系统的检查,至少包含如下项目: 1)直流系统的设计、说明与安装应满足《低压电气装置 第5-52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布线系统》GB/T 5.6的要求,特别是满足《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的要求; 2)在额定情况下所有直流元器件能够持续运行,并且在最大直流系统电压和最大直流故障电流下能够稳定工作(开路电压的修正值是根据当地的温度变化范围和组件本身性能确定;根据《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的规定,故障电流为短路电流的1.25倍); 3)在直流侧保护措施采用Ⅱ类或等同绝缘强度(《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 4)光伏组串电缆,光伏方阵电缆和光伏直流主电缆的选择与安装应尽可能降低接地故障和短路时产生的危险(《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 5)配线系统的选择和安装应能抵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风速、覆冰、温度和太阳辐射等; 6)对于没有装设组串过电流保护装置的系统:组件的反向额定电流值(Ir)应大于可能产生的反向电流,同样组串电缆载流量应与并联组件的最大故障电流总和相匹配; 7)装设了过电流保护装置的系统:应检查组串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匹配性,并且根据《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关于光伏组件保护说明来检查制造说明书的正确性和详细性; 8)直流隔离开关的参数是否与直流侧的逆变器(《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相匹配; 9)阻塞二极管的反向额定电压至少是光伏组串开路电压的两倍(《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GB/T 5.32-); 10)如果直流导线中有任何一端接地,应确认在直流侧和交流侧设置了分离装置,并且接地装置应合理安装,以避免电气设备腐蚀。2 太阳光伏组件的检查应包括如下项目: 1)光伏组件必须选用按IEC 5,IEC 6或IEC 0的要求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 2)材料和元件应选用符合相应的图纸和工艺要求的产品,并应经过常规检测、质量控制与产品验收等程序; 3)组件产品应是完整的,每个太阳电池组件上的标志应符合IEC 5或IEC 6中第4章的要求,标注额定输出功率(或电流)、额定工作电压、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有合格标志;附带制造商的贮运、安装和电路连接指示; 4)组件互连应符合方阵电气结构设计。3 汇流箱检查应包括如下项目: 1)产品质量应安全可靠,通过相关产品质量认证; 2)室外使用的汇流箱应采用密封结构,设计应能满足室外使用要求; 3)采用金属箱体的汇流箱应可靠接地; 4)采用绝缘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所选用材料应有良好的耐候性,并附有所用材料的说明书、材质证明书等相关技术资料; 5)汇流箱接线端子设计应能保证电缆线可靠连接,应有防松动零件,对既导电又作紧固用的紧固件,应采用铜质零件; 6)各光伏支路进线端及子方阵出线端,以及接线端子与汇流箱接地端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Ω(DC500V)。4 在较大的光伏方阵系统中应设计直流配电柜,将多个汇流箱汇总后输出给并网逆变器柜,检查项目应包括: 1)直流配电柜结构的防护等级设计应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 2)直流配电柜应进行可靠接地,并具有明显的接地标识,设置相应的浪涌保护器; 3)直流配电柜的接线端子设计应能保证电缆线可靠连接,应有防松动零件,对既导电又作紧固用的紧固件,应采用铜质材料。5 连接电缆检查应包括如下项目: 1)连接电缆应采用耐候、耐紫外辐射、阻燃等抗老化的材料; 2)连接电缆的线径应满足方阵各自回路通过最大电流的要求,以减少线路的损耗; 3)电缆与接线端应采用连接端头,并且有抗氧化措施,连接紧固无松动。6 触电保护、接地触电保护和接地检查,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B类漏电保护:漏电保护器应确认能正常动作后才允许投入使用。 2)为了尽量减少雷电感应电压的侵袭,应可能减小接线环路面积。 3)光伏方阵框架应对等电位连接导体进行接地。等电位体的安装应把电气装置外露的金属及可导电部分与接地体连接起来。所有附件及支架都应采用导电率至少相当于截面为35mm2铜导线导电率的接地材料和接地体相连,接地应有防腐及降阻处理。 4)光伏并网系统中的所有汇流箱、交直流配电柜、并网功率调节器柜、电流桥架应保证可靠接地,接地应有防腐及降阻处理。7 光伏系统交流部分的检验,至少包含下列项目: 1)在逆变器的交流侧应有绝缘保护; 2)所有的绝缘和开关装置功能正常; 3)逆变器保护。16.2.3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试运行与测试应符合电气设备的测试并测试合格,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电气装置》GB/T 5、《火力发电厂试验、修配设备及建筑面积配置原则》DL/T 、《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GB/T 4的相关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要求电气设备的测试必须符合《低压电气装置 第6部分:检验》GB 5.23的要求。测量仪器和监测设备及测试方法应参照《交流V和直流V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 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GB/T 6的相关要求。如果使用另外的设备代替,设备必须达到同一性能和安全等级。在测试过程中如发现不合格,需要对之前所有项目逐项重新测试。在适当的情况下应按照下面顺序进行逐项测试: 1)交流电路的测试; 2)保护装置和等势体的连接匹配性测试; 3)极性测试; 4)组串开路电压测试; 5)组串短路电流测试; 6)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功能测试; 7)直流回路的绝缘电阻测试。按一定方式串联、并联使用的光伏组件I-V特性曲线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减小方阵组合损失;优化设计的光伏子系统组合损失应不大于8%。2 保护装置和等电位体的测试保护或联接体应可靠连接。3 极性测试应检查所有直流电缆的极性并标明极性,确保电缆连接正确。注:为了安全起见和预防设备损坏,极性测试应在进行其他测试和开关关闭或组串过流保护装置接入前进行。应测量每个光伏组串的开路电压。在对开路电压测量之前,应关闭所有的开关和过电流保护装置(如安装)。测量值应与预期值进行比较,将比较的结果作为检查安装是否正确的依据。对于多个相同的组串系统,应在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对组串之间的电压进行比较。在稳定的光照条件下这些组串电压值应该是相等的(电压值误差应在5%范围内)。对于非稳定光照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延长测试时间; 2)采用多个仪表,一个仪表测量一个光伏组串; 3)使用辐照表来标定读数。注:测试电压值低于预期值可能表明一个或多个组件的极性连接错误,或者绝缘等级低,或者导管和接线盒有损坏或有积水;高于预期值并有较大出入通常是由于接线错误引起的。4 光伏组串电流的测试 1)一般要求光伏组串电流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光伏方阵的接线是否正确,该测试不用于衡量光伏组串或方阵的性能。 2)光伏组串短路电流的测试用适合的测试设备测量每一光伏组串的短路电流。组串短路电流的测试有相应的测试程序和潜在危险,应以下面要求的测试步骤进行。测量值必须与预期值作比较。对于多个相同的组串系统并且在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单个组串之间的电流应该进行比较。在稳定的光照条件下这些组串短路电流值应该是相同的(电压值误差应在5%范围内)。对于非稳定光照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延长测试时间;②采用多个仪表,一个仪表测量一个光伏组串;③使用辐照表标定当前读数。 3)短路电流测试①确保所有光伏组串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所有的开关装置和隔离器处于断开状态;②短路电流可以用钳型电流表和同轴安培表进行测量。 4)光伏组串运转测试测量值必须同预期值作比较。对于多种相同组串的系统,在稳定光照辐射情况下,各组串应该分别进行比较。这些组串电流值应该是相同的(在稳定光照情况下,应在5%范围内)。对于非稳定光照条件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延长测试时间;②测试采用多个仪表,一个仪表测量一个光伏组串;③使用辐照表来标定当前的读数。5 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功能测试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1)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都应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应对逆变器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测试过程应由逆变器供应商提供; 3)电网故障测试过程如下:交流主电路隔离开关断开-光伏系统应立即停止运行。在此之后,交流隔离开关应重合闸使光伏系统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注:电网故障测试能在光照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在闭合交流隔离开关之前,负载尽可能的匹配以接近光伏系统所提供的实际功率。6 光伏方阵绝缘阻值测试 1)一般要求光伏方阵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测试:①测试时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工作区;②不得用手直接触摸电气设备以防止触电;③绝缘测试装置应具有自动放电的能力;④在测试期间应当穿好适当的个人防护服并佩带防护设备。注:对于某些系统安装,例如大型系统绝缘安装出现事故或怀疑设备具有制造缺陷或对干燥时的测试结果存有疑问时,可以适当采取测试湿方阵的方法,测试程序参考ASTM Std E 。 2)测试方法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测试方法:a 测试方法1-先测试方阵负极对地的绝缘电阻,然后测试方阵正极对地的绝缘电阻。b 测试方法2-测试光伏方阵正极与负极短路时对地的绝缘电阻。②对于方阵边框没有接地的系统(如有Ⅱ类绝缘),可以选择做如下两种测试:a 在电缆与大地之间做绝缘测试。b 在方阵电缆和组件边框之间做绝缘测试。③对于没有接地的导电部分(如:屋顶光伏瓦片)应在方阵电缆与接地体之间进行绝缘测试。注1:凡采用本款①中测试方法2,应尽量减少电弧放电,在安全方式下使方阵的正极和负极短路。注2:指定的测试步骤要保证峰值电压不能超过组件或电缆额定值。 3)测试过程在开始测试之前:禁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测试区,从逆变器到光伏方阵的电气连接必须断开。本款①中测试方法2,若采用短路开关盒时,在短路开关闭合之前,方阵电缆应安全地连接到短路开关装置。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测量连接到地与方阵电缆之间的绝缘电阻,具体见表5。在做任何测试之前要保证测试安全。保证系统电源已经切断之后,才能进行电缆测试或接触任何带电导体。
7 光伏方阵标称功率测试现场功率的测定可以采用由第三方检测单位校准过的“太阳电池方阵测试仪”抽测太阳电池支路的I-V特性曲线,抽检比例一般不得低于30%。由I-V特性曲线可以得出该支路的最大输出功率,为了将测试得到的最大输出功率转换到峰值功率,需要做如下第1)、2)、3)、5)项的校正。如果没有“太阳电池方阵测试仪”,也可以通过现场测试电站直流侧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得出电站的实际直流输出功率。为了将测试得到的电站实际输出功率转换到峰值功率,需要做如下所有项目的校正。光伏方阵标称功率是在标准测试条件测试得到的功率值,因此实际测试后应当进行如下5项的校正,以确保公正: 1)光强校正:在非标准条件下测试应当进行光强校正,光强按照线性法进行校正。 2)温度校正:按照该型号产品第三方测试报告提供的温度系数进行校正,如无法获得可信数据,可按照晶体硅组件功率温度系数-0.35%/℃,非晶硅按照功率温度系数-0.20%/℃进行校正。按照功率随温度变化的公式P=Pm×[1+a×(T-25℃)](P为光伏组件峰值功率、Pm为光伏组件标称功率、a为功率温度系数、T为光伏组件背板温度),计算校正。 3)组合损失校正:太阳电池组件串并联后会有组合损失,应当进行组合损失校正,太阳电池的组合损失应当控制在5%以内。 4)最大功率点校正:工作条件下太阳电池很难保证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需要与功率曲线对比进行校正;对于带有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装置的系统可以不做此项校正; 5)太阳电池朝向校正:不同的太阳电池朝向具有不同的功率输出和功率损失,如果有不同朝向的太阳电池接入同一台逆变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此项校准。8 电能质量的测试 1)首先将光伏电站与电网断开,测试电网的电能质量参数,测试内容如下:
2)将逆变器并网,待稳定后测试并网点的电能质量:
9 系统电气效率测试 1)一般要求光伏系统电气效率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测试:①测试时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工作区;②不得用手直接触摸电气设备以防止触电;③系统电气效率测试应在日照强度大于500W/m2的条件下进行;④在测试期间应当穿好适当的个人防护服并佩带防护设备。注:当光伏组件安装为一定的倾角时,日照强度测试装置应与组件保持统一的倾斜角度。 2)测试方法光伏系统电气效率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测试:①首先用标准的日射计测量当前的日照强度;②在测量日照强度的同时,测量并网逆变器交流并网点侧的交流功率;③根据光伏方阵功率、日照强度及温度功率系数,根据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当时的光伏方阵的产生功率;④根据下列公式可计算出系统的电气效率。系统输出功率与光伏组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电功率之比。系统效率计算公式:ηp=Pop/Psp式中:ηp——系统电气效率;Pop——系统输出功率(kW);Psp——光伏组件产生的总功率(kW)。16.2.4 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指光伏组件最大输出功率和照射到光伏组件上的入射功率之比,是光伏组件性能优劣的最重要判据。根据本标准第16.2.3条第7款光伏方阵标称功率测试进行功率测试和校正后得到光伏组件峰值功率。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计算公式:η=PmA*Pin*100%式中:η——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Pm——光伏组件峰值功率(W); A——光伏组件光照面积(m2) (注:一般含光伏组件边框面积);Pin——标准条件测试太阳组件的单位面积太阳辐照度,W/m2。同一类型光伏系统是指系统光伏方阵标称功率容量偏差在10%以内的光伏系统。当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类型相同,系统与公共电网关系相同,且系统装机容量偏差在1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类型光伏系统。16.2.5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性能在安装完成后经调试应具备下列功能:1 测量显示逆变设备应有主要运行参数的测量显示和运行状态的指示。参数测量精度应不低于1.5级。测量显示参数至少包括直流输入电压、输入电流、交流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功率因数;状态指示显示逆变设备状态(运行、故障、停机等)。显示功能:显示内容为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直流功率、交流电压、交流电流、交流频率、率因数、交流发电量、系统发电功率、系统发电量、气温、日射量等。状态显示主要包括运行状态、异常状态、解列状态、并网运行、应急运行、告警内容代码等。2 数据存储与传输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须配置现地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系统的各类运行数据,并按规定的协议通过GPRS/CDMA无线通道、电话线路或Internet公众网上传。3 交(直)流配电设备至少应具有如下保护功能: 1)输出过载、短路保护; 2)过电压保护(含雷击保护); 3)漏电保护功能。16.2.6 在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时,系统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安全,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不得因此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当涉及主体和承重结构改动或增加荷载时,必须由原结构设计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不低于原设计单位资质)的设计单位核查有关原始资料,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核验、确认;需要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
16.3 一般项目
16.3.1 太阳能光伏系统标识检查应包括如下项目:1 所有的电路、开关和终端设备都必须粘贴相应的标签;2 所有的直流接线盒(光伏发电和光伏方阵接线盒)必须粘贴警告标签,标签上应说明光伏方阵接线盒内含有源部件,并且当光伏逆变器和公共电网脱离后仍有可能带电;3 交流主隔离开关要有明显的标识;4 并网光伏系统属于双路电源供电的系统,应在两电源点的交汇处粘贴双电源警告标签;5 应在设备柜门内侧粘贴系统单线图;6 应在逆变器室合适的位置粘贴逆变器保护设定细节的标签;7 应在合适位置粘贴紧急关机程序;8 所有的标志和标签都必须以适当的形式持久粘贴在设备上。
17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验17.1 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验
17.1.1 对已完工的工程进行实体检验,是验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通常只有对涉及安全或重要功能的部位采取这种方法验证。围护结构对于建筑节能意义重大,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质量控制手段,但是其节能效果到底如何仍难确认。曾建议对墙体等进行传热系数检测,但是受到检测条件、检测费用和检测周期的制约,不宜广泛推广。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并在部分工程上试验,决定对围护结构的外墙和建筑外窗进行现场实体检验。据此,本条规定了建筑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验项目为外墙节能构造和部分地区的外窗气密性能。但是当部分工程具备条件时,也可对围护结构直接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此时的检测方法、抽样数量等应在合同中约定或遵守另外的规定。17.1.2 本条规定了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的目的和方法。规定其检验目的的作用是要求检验报告应该给出相应的检验结果。1 验证保温材料的种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 验证保温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 检查保温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围护结构的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的方法可采取本标准附录F规定的方法。一般,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不具备现场检测墙体、屋面传热系数的条件,严寒、寒冷地区冬天才有条件进行现场传热系数测试,即使条件和测试设备允许,但新建建筑墙体含湿情况复杂,需要有较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方能检测。夏热冬冷地区由于不集中供暖,虽然有一段时间的冬天,但气温稳定的时间短、温差小,也需要有较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方能检测。建筑外墙节能构造采用保温砌块、干挂幕墙内置保温、预制构件、定型产品等构造的现场实体检验可以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其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或热阻进行检验。17.1.3 外窗气密性的实体检验,是指对已经安装完成的外窗在其使用位置进行的测试。检验方法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 211等。检验的目的是抽样验证建筑外窗气密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这项检验实际上是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检验外窗的安装(含组装)质量,能够有效防止检验窗合格、工程用窗不合格的情况。当外窗气密性能出现不合格时,应当分析原因,进行返工修理,直至达到合格水平。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外窗,密封性能非常重要,这可以使得建筑的冬季供暖能耗降低。夏热冬冷地区集中供暖或供冷的建筑,其门窗的气密性对节能很重要。高层建筑风压较高,门窗的空气渗透对建筑的能耗影响会更大,所以气密性能也更加重要。夏热冬暖地区室内外温差小,空气渗透的影响相对小一些。17.1.4 本条规定了现场实体检验的抽样数量。给出了两种确定抽样数量的方法:一种是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另一种是本标准规定的最低数量。最低数量是一个单位工程每项实体检验最少抽查3个试件(3个点、3樘窗等)。实际上,这样少的抽样数量不足以进行质量评定或工程验收,因此这种实体检验只是一种验证。它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以极少的抽样来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证。这对造假者能够构成威慑,对合格质量则毫无影响。由于抽样少,经济负担也相对较轻。外窗气密性能现场实体应按单位工程,每种材质、开启方式、型材系列的外窗检验不得少于3樘。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17.1.5 本条规定了承担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验任务的实施单位。考虑到围护结构的现场实体检验是采用钻芯法验证其节能保温做法,操作简单,不需要使用试验仪器,为了方便实施,故规定现场实体检验除了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来承担外,也可由施工单位自行实施。但是不论由谁实施均须进行见证,以保证检验的公正性。17.1.6 本条中检测机构的资质要求,可参见本标准第3.1.5条的条文说明。其检测方法、抽样数量、检测部位和合格判定标准等可在合同中约定参考的现行国家标准。17.1.7 本条规定了承担外窗现场实体检验任务的实施单位。考虑到外窗气密性能检验操作较复杂,需要使用整套试验仪器,故规定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对“有资质的检测单位”的理解,可参照第3.1.5条的条文说明。本项检验应进行见证,以保证检验的公正性。17.1.8 当现场实体检验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显示节能工程质量可能存在问题。此时为了得出更为真实可靠的结论,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再次检验。且为了增加抽样的代表性,规定应扩大一倍数量再次抽样。再次检验只需要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或参数检验,不必对已经符合要求的参数再次检验。如果再次检验仍然不符合要求时,则应给出“不符合要求”的结论。考虑到建筑工程的特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难以立即拆除返工,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查找原因,对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计算或评估,然后采取某些可行的技术措施予以弥补、修理或消除,这些措施有时还需要征得节能设计单位的同意。注意消除隐患后必须重新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17.2 设备系统节能性能检验
17.2.1~17.2.3 本条给出了供暖、通风与空调及冷热源、配电与照明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的主要项目及要求,并明确规定对这些项目节能性能的检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本标准表17.2.2中各检测项目的允许偏差或规定值,取之于《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3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其中序号为1的室内平均温度允许偏差,是针对供暖和舒适性空调工程而言的,而对于工艺性空调或有特殊要求场所的室内温度允许偏差,则应按照有关的特殊规定和要求执行。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等的有关规定执行。第9项照度测量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 中有关规定执行。本条规定所有的检测项目可以在工程合同中约定,必要时可增加其他检测项目。另外,表17.2.2中序号为1~8的检测项目,是本标准第9章~第11章中有关条文所规定的在室内空调与供暖系统及其冷热源和管网工程竣工验收时所必须进行的试运转及调试内容。为了保证工程的节能效果,对于表17.2.2中所规定的某个检测项目如果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可能会因受某种条件的限制(如供暖工程不在供暖期竣工或竣工时热源和室外管网工程还没有安装完毕等)而不能进行时,那么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应事先在工程(保修)合同中对该检测项目做出延期补做试运转及调试的约定。当房间或功能区域照度值高于或低于其设计值时,照明功率密度标准值应按比例提高或降低。典型功能区域,应选择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4中对照明功率密度值做出明确规定的各类房间和场所作为典型功能区域,并将其规定值和设计值作为判断依据。
18 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18.0.1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工程必须节能,节能达不到要求的建筑工程不得验收交付使用。因此,规定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应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即建筑节能验收是单位工程验收的先决条件,具有“一票否决权”。同时,本条提出了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的条件。这些要求与统一标准完全一致,即共有两个条件:第一,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工程应全部验收合格;第二,应通过外窗气密性能现场检测、围护结构墙体节能构造实体检验、设备系统功能检验和无生产负荷系统联合试运转与调试,确认节能分部工程质量达到可以进行验收的条件。18.0.2 本条是对建筑节能工程验收程序和组织的具体规定。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资格包括岗位、专业和技术职称等应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规定,其验收的程序和组织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的规定一致,即应由监理方(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主持,会同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进行验收,其中:施工员有的地区称专业工长。18.0.3 本条是对建筑节能工程检验批验收合格质量条件的基本规定。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0和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完全一致。应注意对于“一般项目”不能作为可有可无的验收内容,验收时应要求一般项目亦均应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情况时,应进行返工修理。只有当难以修复时,对于采用计数检验的验收项目,才允许适当放宽,即至少有90%以上的检查点合格即可通过验收,同时规定其余10%的不合格点不得有“严重缺陷”。对“严重缺陷”可理解为明显影响了使用功能,造成功能上的缺陷或降低。检验批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即: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验收记录、包括检查的数量、部位、质量状况以及交接记录、隐蔽验收、系统测试、调试、试运行等记录。18.0.4 分项工程验收时应检查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18.0.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考虑到建筑节能工程的重要性,建筑节能工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除了应在各相关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资料检查外,增加了对主要节能构造、性能和功能的现场实体检验。在分部工程验收之前进行的这些检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工程的节能性能。具体检查内容在各章均有规定。实施与检查:1 分项工程应全部合格;是指在工程中的所有分项工程都应该合格。即:墙体节能工程、幕墙节能工程、门窗节能工程、屋面节能工程、地面节能工程、供暖节能工程、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干程、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地源热泵换热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节能工程、太阳能光伏节能工程都应该合格。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即:承担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且施工过程有关材料验收、试验、检测等资料均符合要求。3 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由建设单位(监理)组织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围护结构的外墙节能构造进行现场实体检验,并出具报告。建筑外墙节能构造带有保温层的现场实体检验,应按照本标准附录E外墙节能构造钻芯检验方法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验证: 1)墙体保温材料的种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保温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保温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当条件具备时,也可直接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或热阻进行检验。建筑外墙节能构造采用保温砌块、预制构件、定型产品的现场实体检验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其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或热阻进行检测。验证建筑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或热阻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4 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建筑的外窗气密性能现场实体检验结果应合格。建筑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由建设单位(监理)组织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建筑的外窗气密性能进行现场实体检验,并出具报告。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建筑的外窗现场实体检验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验证建筑外窗气密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5 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结果应合格。供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工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节能性能的检测,且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受季节影响未进行的节能性能检测项目,应在保修期内补做。检查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以有无检测报告且检测报告是否符合本标准表17.2.2的规定,以及对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单位的调试记录与检测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8.0.6 规定有关节能的项目应单独填写检查验收表格,做出节能项目验收记录并单独组卷,以与住建部要求节能审图单列的规定一致。本条所指应单独组卷的节能验收资料,包括节能材料的验收资料和节能工程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资料,以及节能工程实体检验等资料。当部分节能验收资料与其他分项工程的验收资料重复时,可以采用加盖提供单位印章和经手人签字的复印件。18.0.7 本标准给出了建筑节能工程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格式。该格式系参照其他验收标准的规定并结合节能工程的特点制定,具体见本标准附录H。当节能工程按分项工程直接验收时,附录H中给出的表H.0.2可以省略,不必填写,此时使用表H.0.3即可。
附录B 保温板材与基层的拉伸粘结强度现场拉拔检验方法B.1 一般规定
B.1.1 当不适合使用标准块时,检验方法可按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也可由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或检测机构协商解决。
附录F 外墙节能构造钻芯检验方法F.0.1 给出本方法的适用范围。当对围护结构中墙体之外的部位(如屋面、地面等)进行节能构造检验时,也可以参照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进行。F.0.2 给出采用本方法检验外墙节能构造的时间。即应在外墙施工完工后、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前进行。F.0.3 给出钻芯检验外墙节能构造的取样部位和数量规定。实施时应事先制定方案,在确定取样部位后在图纸上加以标注。F.0.5 给出钻芯检验外墙节能构造的方法。标准建议钻取直径70mm的芯样,是综合考虑了多种直径芯样的实际效果后确定的。实施时如有困难,也可以采取50mm~100mm范围内的其他直径。由于检验目的是验证墙体节能构造,故钻取芯样深度只需要钻透保温层到达结构层或基层表面即可。F.0.6 为避免钻取芯样时冷却水流入墙体内或污染墙面,钻芯时应采用内注水冷却方式的钻头。F.0.7 给出对芯样的检查方法。可分为3个步骤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记录(原始记录):1 对照设计图纸观察、判断;2 量取厚度;3 观察或剖开检查构造做法。F.0.8 给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结论的判断方法。即实测厚度的平均值达到设计厚度的95%及以上时,应判符合;否则应判不符合设计要求。F.0.9 给出钻芯检验外墙节能构造的检验报告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对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由检测单位还是由施工单位进行检验,均应按照这些内容和报告格式的要求出具报告,并应保存检验原始记录以备查对。F.0.10 当出现检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首先应考虑取点的代表性及偶然性等因素,故应增加一倍数量再次取样检验。当证实确实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统一标准规定的原则进行处理。此时应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其他有资质的单位重新验算房屋的热工性能,提出技术处理方案。F.0.11 给出对外墙取样部位的修补要求。标准要求采用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建筑胶密封。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填塞密实并封闭严密,不允许使用混凝土或碎砖加砂浆等材料填塞,以避免产生热桥。标准建议修补后宜在取样部位挂贴标志牌加以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