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存在哪些要求?
1。使用要求
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地方,人们约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区度过的。因此,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小区规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例如,为了适应住户家庭人数和人口年龄的不同构成,方便住户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就要考虑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的住宅结构;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生活中的多方面需要,需合理地确定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合理地组织居民户外活动场地、休息场地、绿地和居住区内外交通等。
2。卫生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内卫生要求,如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居住区周围的活动空间;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需要,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为此,在规划时,要注意对建筑用地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项建筑时,除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从卫生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阳光强烈辐射,组织居住区的自然通风,配备上、下水设施,设置垃圾储藏公共卫生设备等,为居住区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以搞好小区环境卫生。
3。安全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内人口聚集、建筑密集,除正常情况下小区居民在居住生活中对良好治安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一旦发生火灾、地震、洪水等,抢运转移的方便和安全。因此,在规划布置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使居住区规划能有利于防灾、救灾或减少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
4。经济要求
经济合理地建设居住区,并尽可能降低居住区建设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居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造价等方面的分析来表达。这就要求在确定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指标、建筑指标和标准时,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础上,考虑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留有余地分期分批进行还是一次性完成建设。
5。美观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建筑设计的效果,更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居住区不仅要有生活居住气
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哪些
�城市居住区住宅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还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还有《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还有《城市绿化条例》
有了这几个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在网上除了买书其他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看到书的内容的
http://www。gisroad。com/news/show。aspx?id=407&cid=89
里面单行本规范下载中城市规划里,有你要的规范
众智上很多规范的,而且会有更新,还不错的
居住区有哪些规划设计要点?
1。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户室比:应满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地区主要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地区拆迁户人口的结构来确定适当的户室比。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建筑造价,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
2。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商业和服务系统,文娱体育系统,金融邮电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市政公用系统。
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根据不同建筑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包括家属宿舍,单身宿舍,公共建筑)。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满足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实用要求。符合居民正常生活的使用要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满足不同居民的多种需要,必须合理确定公用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地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和居民区出入口与村庄交通干道的连接。
(2)环境要求。居住区要求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同时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污染等。
(3)安全要求。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诸如火灾、地震等。
(4)经济要求。居住区规划建设应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应。合理地确定居住区内住宅的标准,以及公共建筑的数量、标准。降低居住区建筑的造价和节约土地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5)美观要求。应反映时代的特征,创造一个优美、合理、注重生态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居住环境。
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的活动和感受要求,提高环境舒适性和景观和谐性,加强人的参与性,突出人与环境的交流、对话,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考虑可持续发展,具备弹性、可变性,既能配合近期的形象需要,又能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空间;3、强调文化与地域概念的原则:重视上海历史文脉,维护城市环境的历史延续性,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反映上海地方特色融入设计当中。
这3点应该看下会明白,旁边多看看怎么符合要求,看原理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我帮您查询了这个标准,给你一个链接,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不过希望能帮助到你!
�工标网》也有这个标准!
标准编号:GB
50180-1993
标准名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标准状态:现行
英文标题:Code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design
实施日期:1994-2-1
颁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内容简介: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http://hi。baidu。com/ahearn/blog/item/116fc537a20453d7a2cc2b79。html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下称《规范》)的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最新的是GB 50180—93(2002 年版)吗~?
是的。最新现行版本是:GB
50180-93(2002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小区设计方案有哪些评价指标?
居住小区设计方案评价指标:建筑毛密度=居住和公共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100%;居住建筑净密度=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100%;居住面积密度=居住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人口毛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小区占地面积;人口净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建筑占地面积;绿化比率=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居住小区占地面积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有哪些总体原则?
1。社区发展原则
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订笭斥蝗俪豪筹通船坤,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心理归属感关系密切;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可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社区共享原则要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决策以及社区信息交流等内容。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有何问题
1100户就是2个组团吧,叫一个小区规模小了点,不过应该也可以。小区规模3000-5000户是指3个-5个组团的规模是一个小区。给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的配套,配置水平主要依据人口规模。你看小区的配套服务半径及其他设施都没问题就可以。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200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